游客,您好!欢迎来到摸鱼集藏! 登录
首页
>
交流论坛
>
艺术文化交流论坛
>
王羲之的《笔势论》-摸鱼集藏

王羲之的《笔势论》-摸鱼集藏

发表人资料
普通会员
分享
投诉
评分
留言
发新帖
王羲之的《笔势论》-摸鱼集藏

“意在笔前”即审美联想的心灵启迪

王羲之非常重视在书法中“意”的重要性。他说:“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他把书写过程中是否“着意”,作为书与非书的界限、分水岭。“意”在其中的是书法作品,否则但得点画的则不是书法作品。进而言之,得点画也有实用价值,但书写出来的作品不是艺术作品。以一个“意”字,判定书写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这也是“书圣”王羲之的过人之处。“意在笔前”的“意”,内涵丰厚,又很抽象,往往使人感到比较费解,尤其是难用语言表述清楚。其实,通俗地说,“意”就是构思,也就是打腹稿。写文章要先构思,表达什么、怎么表达,想好了再动笔。书法创作也是同样,边研墨边打腹稿,思绪理清了,再泼墨挥毫,一气呵成。这就是“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书法创作的构思是多层面的。首先要进行结构构思。这是基础性的、是技术层面的,是基本功力的体现。王羲之指出的“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乃至“筋脉相连”等均属这一范围。概括起来,包括用笔、结字、篇章布局。
进而是进行联想构思。这是由技术层面向艺术层面跨越的关键所在。联想是向书法的抽象线条注入生命力的桥梁。王羲之说:“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状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以成文。”逆向思考,联想就是把生活的感悟融入书法之中。例如,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提升狂草线条质量。联想构思包括笔法、字法、章法的联想。经过联想才有一个笔画的多种写法、才有一个字的多种字形、才有一幅作品的多种排列方式、才有书法作品的灵魂。铅字印刷、电脑打字,呆滞的摹写,给人以冰冷、死板的感受,正是因为没有联想。因此,可以明白无误地断言:没有联想构思,就没有称之为艺术的书法。我们常说的作品的意境、意趣、意味,既包含作者联想的物化,也包括欣赏者从物化的作品中能够领略甚至还原作者联想构思中的影像。人们对作品中的风采、神韵的评判,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再一个层次是表意构思。即表达什么意愿、向什么对象表述,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在庄重、肃穆的场所,书写的作品应采用篆、楷、隶等书体;在喜庆、欢乐的场合,书写的作品可以活泼、妍丽一些;用于往来的书札信柬,书写的作品要欢快、便捷一些。尽管这些情况下的书写作品没有硬性要求和严格界限,但要应对得体,就必须“意在笔前”,想好再下笔。
最高层次的构思应是随情绪发展不断调整的构思。这种构思貌似没有构思、信手为之,但实际上有构思,只不过不是全程预想性的构思、不是相对稳定的构思,而是边书写边调整的构思,即“意”与“不意”之间的构思。书写行草书,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状态下书写行草,尤其是狂草,不可能把字形大小,偃仰,笔的运行方向,字与字、行与行的牵连与布局都先预想,只能在笔走蛇龙的过程中,视黑白格局,随机处置。但在下笔前的一刹那,绝不是心中无数、头脑空白、信手涂抹;而是心手相应,构思与下笔没有明显的时间间隔。

书法艺术的本质是表情达意。在这种“有意”与“无意”之间的状态下,最能体现书法艺术的本质,往往创作出神品、妙品。上述状态也是书者感觉最好的状态。古人说:“醉里得真如”,张旭的“颠”、怀素的“狂”,即是这种状态的极致。只有功底很深、法度纯熟的书家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有志的学书者,要不惜毕生追求,以享受这一欲“圣”欲“仙”的状态,攀登书艺的高峰。(附图为王羲之《乐毅论》局部)

2



发布时间2019/12/13 12:11:39
浏览次数1
留言信息
将该帖推荐给好友
确认
把我的留言抄送给
的站内信



经营许可证备案号:苏B2-20170460  |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7052759号-1  |  版权所有:南京金网艺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