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中有两个数字非常显眼,就是8301和8302的发行量(为方便叙述,本文使用网上交易的数字代号来表示元角币,如80年壹元表示为801,81年贰角表示为8102)。几十万的发行量未免也太少,和牡丹王2000年壹元的发行量(32万枚)可以说是相近。这点发行量不大会是以市场流通为目的,有人说83年长城币就是象征性发行的。还有一个反常是,8302比8301的发行量大。一般市场流通对壹角的需求量远大于贰角:90年代未发行贰角硬币;四版纸角币中,贰角最先退出流通市场。对于这个反常,国家(中国人民银行)是给我们透露了哪些信息呢?
众所周知,长城币发行时间短,铸造成本高是很重要的原因。就壹元来说,其铸造成本平均为1.22元(当年的市价),比面值还大。贰角的面值是壹角的2倍,而贰角的重量(4.18g)是壹角的(2.62g)的1.6倍。就此来看,相同量的原材料(铜锌合金),用于生产贰角得到的“总面值”,应比生产壹角要大。比如用1000g铜锌合金生产壹角,可以得到
1000÷2.62=382(枚)
总面值:
382×0.1=38.2(元)
若用于生产贰角,可得到
1000÷4.18=239(枚)
总面值:
239×0.2=47.8(元)
可见,同样是1000g原材料,用于生产贰角,会得到更大的总面值。
用多少原材料(或多少成本)生产出多少面值的钱币是非常重大的国家经济问题。经典电视剧《雍正王朝》有个情节。说是廉亲王(八爷)拿新铸的“雍正通宝”样币给新登基的雍正皇帝看。皇帝看后觉得很美观,赞不绝口。这时候,相貌丑陋、耿直无私的理财专家孙嘉诚当场提出了反对意见:样币合金为铜六铅四,铸币材料的价值比币值还大,那么,不法奸商就会大量囤积钱币加以熔炼以获取私利,钱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国家经济崩溃,最后遭殃的还是老百姓。可见,铸币成本是关乎国计民生的。
在此,也可以解释,作为“象征性”发行的83年长城币,8305的发行量为什么远大于8301和8302(如表2所示)。
1000g铜锌合金用于生产伍角(重6.02g),可生产:
1000÷6.02=166(枚)
总面值:
166×0.5=83.0(元)
比生产贰角得到的总面值高出不少。所以,8305是83年角币中发行量最大的。8002发行量比8001略大(见表2)的也是同理。
尽管铸造成本高,两年后的85年,又有长城币的大量发行,都是千万数量级,与81年相当,只是没了贰角。从这里可以看出两件事:第一,虽然长城币铸造成本高,但国家仍能大量生产,可能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数年,国家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拿得出大量铸造长城币的预算;第二,没有贰角证明了贰角硬币在市场上无流通之必要,也预示了90年代硬币币值发行结构。85年“流通套币”和91年套币币值结构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