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国家搞的改革开放40年大型展览中就陈列了许多各类票证,可见票证已是见证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的“文物”,其收藏价值逐渐显现,相信未来必将成为收藏界的新宠。

接上:票证时代:一同回忆那个特殊年代-1
穿
布票被誉为“粮票的姊妹花”,年发放量多少不一,多时每年每人一丈二尺,少时每年每人仅五尺左右。
由于受布票制约,城乡居民普遍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俭生活。
尤其是家里子女多的家庭,经常是一套衣服老大穿几年再给老二穿,一直向下传,连女孩子当时也穿男孩子的衣服。磨破了就打上补丁,变短了就接上一截。
布票精确到了一厘,弥足珍贵。那会儿,就连尼龙布做的尿素袋子也是奢侈品,很多人想方设法弄来做衣服和被子。
除了各种布票外,细分下来还有化纤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
用
日常生活所需的票证就更加多了,五花八门涉及方方面面。
手帕、肥皂、手纸、洗衣粉、火柴、抹布、煤油,煤……几乎什么都要用票。
20世纪50年代后, “三转一响”是开启一对新人生活的大件“奢侈品”。
“三转一响”即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与收音机,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蝴蝶”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或者“凤凰”牌。每一“大件”的票都相当紧俏,特别是自行车。
哪家的女儿要是能嫁到这样的人家去,周围的人都会羡慕不已。于是很多小伙为了娶到心仪的姑娘,削尖了脑袋都要想办法凑齐全套。
还有些票证,在现在的人们眼里会感到很“奇葩”。比如肥猪准宰证、给农田施肥所需的挑粪票、就连妇女每月所需的卫生用品也要凭票领取。
为了考核劳动好坏,当时还有一种票叫“觉悟票”。
分别印有红、绿两种票色。对劳动好、踏实、干劲大的人,发红票。对劳动差、没干劲、不能按时上下工的人,发绿票。
由于当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票证,票证也就成了命根子。领到票证的人们要小心翼翼地收藏好,万一不小心遗失或被偷,那就意味着全家一年都吃不上肉,穿不上新衣服。
很多年轻人根本这种无法想象买布要布票、买粮食要粮票、买自行车要自行车票的生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个家庭必须掰着指头算计着生活。
据解放日报报道,20世纪80年代初,一位中央领导人曾对商业部负责人说:“你们商业部什么时候取消布票?什么时候取消粮票?如果两票取消了,将会震动世界。”
幸运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经济的发展,让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乡居民生活物资日益充足,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1993年,我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取消粮票和油票,也标志着票证时代的彻底终结。与老百姓相依为命几十年的小纸片儿终于寿终正寝,中国也从此摆脱和告别了票证所代表的物资匮乏时代。
当时的地方报纸报道
据大河网今日报道,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正在举行“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在“壮美篇章展区”,各种老票据的展柜前围满了参观者。展柜中,有猪肉票、自行车票、布票等,这些老票据勾起了参观者的回忆。大家都觉得仿佛登上了时光机,改革开放40年的变迁尽在眼前。
“那时候,每到月底都盼着发粮票。”来自河南洛阳70岁的宋奶奶说,那时候都想象不到,现在的日子能过得这么好。
人民日报评论称:“从粮票、布票承载一个家庭的苦辣酸甜,到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琳琅满目的展品、“双十一”18.82亿件快递,向着“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梦想,人们在日益美好的生活中触摸改革开放的果实。”
票证经济,是特殊历史时期的无奈之举。但五花八门的票证,成为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见证,发挥着历史的特定作用。
仅从这一个小小的角度,我们足见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民生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