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到,“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一番慷慨陈词激动人心,也让人们回忆起那个特殊的年代。
说起计划经济,最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就是当时发行的各种票证。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国家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专用购买凭证。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深切体会到什么叫票证的重要性,而各地的购销站、代购代销站就是当时老百姓们的“购物天堂”。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商品票证。据统计,全国有2000多个市、县都分别发放和使用过各种票证,一些较大的厂矿和学校也曾自行印发过紧俏商品的各种票证。
中国票证范围之广、地域之宽、品种之全、时间之长、数量之大,都是世界上极为罕见的。这些商品票证通常分为“吃、穿、用”三大类。
吃
粮票被称为“中国计划经济第一票”,大致可分为全国粮票、地方粮票、军用粮票和划拨粮票等数种。
那时,省级地方粮票只能在省内流通,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全国通用。如果有人要出差,还必须要持单位证明去粮食部门换取一定数额的全国粮票。
就算是乘坐火车、轮船,在车船中吃饭时,也要有专门的粮票才行。
除了粮油票外,还有猪、牛、羊肉票、鸡鸭鱼肉票、鸡鸭蛋票,糖类票,豆制品票及蔬菜票等等。
1962年上海市春节票
吃饱饭都不易的年代,更加不要说有什么零嘴了。
那个时候,有些孩子会佯装胃不舒服开酵母片当零食吃,结果反倒越吃越饿。为了吃到驱虫药“宝塔糖”,有孩子经常装肚子里有蛔虫喊肚子疼。
还有网友回忆,领居家一位身体不太好的阿姨,每次开完中药,都会先把其中的红枣、麦冬、甘草等几位带一点甜味的中药挑出来,给小孩解解馋。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理事林仕荣收藏了很多超小面额的票证,比如河南省镇平县1965年发行的5分5厘油票(约为0.055两)。
5分5厘油到底有多少,林仕荣很形象地说:“就是拿一根筷子蘸到油桶里,再拿出来放到碗里,滴上几滴,就有5分5厘了。”
面对每天少得可怜的用油,人们用眼药水瓶来装油用油,每顿饭的“用油”就是挤上几滴。
每家每户都会拼命从牙缝里省下一些熟食票和流动粮票,以备急需。就连亲戚朋友之间包红包,除了钱还要包上几斤粮票,才是最体面的。
因为单张粮票所能领取的物质实在太过匮乏,粮票成为了作假伪造的重灾区。为此,国家对粮油票证也采取了一定的防伪措施和办法,如使用专用粮票纸、水印暗记、荧光暗记、图案文字暗记等。
同时,很多人暗中用粮票换茶油、换布票等。虽然不合法,但仍有人偷偷做这样的买卖,其中“用粮票换鸡蛋”的地下生意相当常见。
最近正在热播的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的电视剧《大江大河》中就再现了这一幕:杨巡用粮票换了面粉,做成馒头和乡里人换鸡蛋,再进城高价用鸡蛋换城里人的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