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戳收藏有门道。邮戳是邮局盖在实寄过的邮件包裹等上的各类戳记,包括普通邮戳、纪念邮戳、宣传邮戳等。是历史的反映。收集邮戳已经成为集邮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现在也出现电子邮戳等新种类。
另一种是在集邮用语中对邮政戳记的简称,也叫“邮戳”,它的广义涵义是指邮政部门在其业务范围内使用的加盖在邮件或邮政业务单式上的各种戳记的总称;它的狭义涵义仅指邮政日戳及可以用来盖销邮票的戳记。
集邮界所指的“邮戳”一词,不是指邮政业务用的戳具本身而是指其印样,所研究的邮戳内涵也是指广义涵义的邮政戳记。
一部专题集邮作品上如果没有邮戳,展示就会显得不够完整。有一部多次获得世界邮展大金奖的集邮展品中使用的邮戳多达170多枚。它不仅利用了信封上的日戳、宣传戳和纪念戳,而且使用了挂号收据和电话局日戳。
就拿国内邮资总付邮戳来说吧。
国内邮资总付邮戳国内邮资总付邮戳一般出现于平信、快件、印刷品、明信片、包裹和其他邮件上,直接加盖在信封或包装物品上,也有少量盖在淡黄色不干胶上,再张贴于信封或包装物表面。它的形状以八边形为主,也有少量为长方形、圆形。有人工加盖和机械印戳之分,后者伴有机制波浪线。颜色有黑色和红色两种。
八边形“国内邮资总付”邮戳,一般注明“邮资总付”字样,付邮时间年、月、日、时,邮发城市及分局名称代号或所在路段名称,一般不注明邮政编码。长方形邮戳一般与一圆环形邮戳并列使用,方形内注明中国邮政(早期为中国人民邮政)、邮资总付及该信函付邮金额,圆环形内注明邮发时间、省、市、县及邮政编码。注重形象设计的商业广告信函喜欢采用后者。
1968年繁体字国内邮资已付九江邮戳
一般来说,在同一个信封上出现2枚以上的邮资总付印戳者就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由于邮路上的原因,少量信函上会出现3枚以上印戳,邮发分局、邮发总局、邮达城市总局或分局,但很少有2枚以上总付邮戳。
只有因地址错误,被退回原址,经发函者修改地址后重新以邮资总付形式发出的函件才会出现2枚以上总付戳(邮局因加盖不清而重复的双重邮戳除外)。如果一个信封上出现2枚以上总付邮戳及3枚以上一般邮戳者则可视为精品,这种信封的收藏价值极高。
在收藏这一类邮戳时,收藏者应尽量考虑留下实寄信封,如果嫌累赘,也可剪下邮戳,按时间先后或不同的省份分类收藏。前一种方式可以与信封或包装物上的书法、图案连在一起欣赏,并可以保留一些珍品,但整理困难,占据空间大。后者则便于分类归档,成套收藏,缺点是内容失于单调,会破坏多枚邮戳集成的珍品。
台湾1957年8月中国地图邮票邮资图
一些精明的收藏者用这种印戳精心组合隔年日历本、日记本、某个城市邮政分局名录集成等。还有一位资深邮戳收藏家用2000多个不同的国内邮资总付印戳代替城市标名自绘一张巨幅中国地图,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集邮的朋友,千万别忽略邮戳了,它其实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