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邮票设计室主任孙少颖谈集邮:
以平常心,走自己的路!!
当前集邮界,有股“气”,有些“怨”,是“恨铁不成钢”之气,是无可奈何之怨。邮市购邮者抱怨邮票市场不景气,邮票打折,不赚钱,甚至亏本。邮票发行主管部门抱怨购邮者太挑剔,难伺候,赚钱不说,亏了就叫。
这里先谈邮票发行量。由于电话,特别是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私人信件减少了,用邮票少了;单位大宗信函与商业信函虽多了一些,但多数不贴邮票。因此邮票印量,一定要考虑客观实际情况。确定邮票印量的根据,仍然是两条:一是邮政通信所需邮票数量;二是集邮市场的需要。
再说邮票如何订货,如何发售,应有大的动作。对国有邮票公司、正规的民营邮商,应一视同仁。均应按申请预定数,再加邮政通信需要数,决定邮票印量。纪特新票一定要在邮局营业窗口敞开出售,到期为止。邮局与邮商两条渠道,同时出售,不搞一、二级市场。
邮票应按规定的期限停售。剩余的邮票,我看,不应该销毁,可搞盖销票。不管面值高低,每枚邮票,按印制成本定个价。比如每枚售价一角,一亿枚即可收回1000万元。既不冲击邮政收入,也减少了国家损失,还能使青少年、初集邮者买到廉价邮品。
当前,国家邮票发行部门,盈利意识太浓。这种过浓的盈利意识,如果是一个有竞争对手的企业,有市场制约,不致造成太大问题。如果是垄断企业,或国家权力部门,只此一家,盈利意识过浓就会有不良后果。
集邮,也可以保值、储财,可以“以邮养邮”,但主要的还是文化消费。消费者,是不会计较赚钱不赚钱的。买张戏票,买张球票,买本书,买一幅字画,目的是去欣赏,去阅读,去求知。当然也会考虑价格高低,考虑是否物有所值,是否负担得起。但对于能否赚钱,是否会砸在自己手里,血本无回,这是炒邮者、经商者考虑的问题,文化消费者不考虑这些。
邮票与集邮,是源流关系,不可分割。集邮无邮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邮票无集邮,则使用价值有限,存世寿命不长。但邮票与集邮两者的属性、价值取向、迫逐的目标,是不一样的。邮票的衰弱,甚至消亡,不等于集邮的衰弱与消亡。
历史上许多图书、票券、青铜器、古陶器,以及千千万万的物质产品,如过去使用过的工具、用具、机器、设备,已过去了几千年、几百年,早已停止生产、停止使用了。但在收藏者手中,在拍卖会上,在博物馆里,可能是永世珍藏、子孙永保的珍品。因为它有永恒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国家发行的邮票,作为邮资凭证的使用,越来越衰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集邮的前途、发展,却会越来越理性,越成熟,越健康,这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规律。
作者:原邮票设计室主任孙少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