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津阁2021秋季拍卖会(杭州)
预展:2022年1月19—21日
拍卖:2022年1月21日
地址:杭州JW万豪酒店(杭州市拱墅区湖墅南路28号)
新浪讯,文津阁2021秋季拍卖会将于1月21日在杭州JW万豪酒店举槌。1月19日是预展首日,观众可预约进行观展。
此次杭州秋拍文津阁继续主打中国书画特色,范围广泛,既有一线名家的赏心之作,还有大量优秀艺术家的精彩作品,亦有不少历史名人、文人雅士佳构选拍,并推出多个名家专题、同一藏家专题,精彩纷呈。

一、丹青功德——启功先生书画专题
预展现场首先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丹青功德——启功先生书画专题”。先生的专题为北京文津阁拍卖多年来的特色和专长,而此次秋拍文津阁收录的启功先生作品尤为精粹,每件均为实至名归之精品,来源清晰,多次出版著录和展览,极具收藏意义和收藏价值。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专题内收的启功佳作,lot001—009系李永悌、吕东秀夫妇旧藏,多有二人上款及鉴藏印,既是启功与李永悌、吕东秀深厚情义的珍贵见证,又是启功诗、书、画三绝的集中展示与直接体现。

lot 001 启功(1912-2005)苍髯
镜心 水墨纸本
题识:苍髯。启功戏墨。
钤印:启功、元白、启
鉴藏印:东秀
出版:
(一)《启功书作展》第38页,荣宝斋,1983年。
(二)《启功书法作品选》第118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
(三)《启功书法作品选》第131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四)《海澨墨缘·启功先生访日交流墨迹选》第6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展览:“启功书作展”,日本西武美术馆,1983年。
说明:Lot001-009为李永悌、吕东秀夫妇藏启功书画专题。
24×27cm 约0.58平尺
RMB: 30,000-50,000
专题内收的启功佳作,书画兼备,其中Lot001-009均系李永悌、吕东秀夫妇旧藏,多有二人上款。此幅《苍髯》乃绘画精品,能得苍浑、秀润之气,尽显文人风骨。启功先生平生力追古法,作画无一不得古人精髓,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但又与古人的意境并不完全相同,体现出启功先生独特的精神气质,一望而知是启功所作。

lot 003 启功(1912-2005)书法“福禄寿喜”
镜心 水墨笺本
释文:福禄寿喜。
题识:丁丑(1997 年)三月,启功。
钤印:启功之印、元白、长庆
鉴藏印:东秀
说明:Lot001-009为李永悌、吕东秀夫妇藏启功书画专题。
32.5×131.5cm 约3.85平尺
RMB: 80,000-120,000
本专题启功先生书法作品中,横幅“福禄寿喜”系启功九十年代所作,晚岁复归平正,人书俱老,横划宽结,沉厚端庄,更兼文辞典雅吉祥,当是藏家必得之品。

lot 014 启功(1912-2005)书法“笃祜”
镜框 水墨纸本
释文:笃祜。
题识:己卯(1999年)中秋,启功八十又七。
钤印:启、功、启、珠申
出版:《启功、潘主兰书画集》第42、43页,江西美术出版社,2013年11月。
著录:《素心》第三期,第29页,福州美术馆、潘主兰艺术研究会编,2014年3月。
展览:
(一)“南北两兰亭——启功、潘主兰书画展”,福建博物院、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福建省文化厅主办,2013年12月7日-23日。
(二)“纪念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书画作品展”,北师大京师美术馆,2015年3月15日-20日。
说明:
(一)经启功书院鉴定为真迹,并附证书。
(二)启功先生家属旧藏。
26×22.5cm 约0.53平尺
RMB: 50,000-80,000

lot 015 启功(1912-2005)书法“自强不息”
镜框 水墨笺本
释文:自强不息。
题识:启功。
钤印:启功之印、元白、甲戌
出版:《启功图传》第228页,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
展览:“纪念启功先生逝世十周年书画展”,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美术馆,2015年。
45×70cm 约2.84平尺
RMB: 180,000-250,000
二、南吴北齐——吴昌硕、齐白石书画专题
清末民初的中国书画艺术领域,涌现了一批功底与内涵兼具的艺术家,在这些艺术家中以书画印兼擅而克享大名者,南有吴昌硕,北有齐白石,两位大师可谓中国近现代画坛的两座高山,并称“南吴北齐”。本专题现场展出的吴昌硕、齐白石书画作品多为两位艺术大师最擅长的花卉、草虫、书法作品,亦有蔬果静物,件件皆为精品力作,意韵俱佳,其中不乏全球顶级藏家旧藏及市场难得一见的臻品,粲然可观。

lot 076 吴昌硕(1844-1927)清供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水仙碧如玉,梅花红若丹。菖蒲吉翔瑞,匋器文字完。供之白玉堂,一家庆团栾。昨见李复堂为强僧画岁朝清供,古雅绝精。兹背橅其意,自知腕窳,缀三十字张之。丙辰(1916年)岁杪,安吉吴昌硕。
钤印:吴俊之印、吴昌石、归仁里民
题签:吴昌硕岁朝图精品。楚珍题。钤印:楚珍
出版:《吴昌硕全集·绘画卷二》第34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
134×52cm 约6.27平尺
RMB: 1,200,000-1,800,000
岁朝清供,顾名思义是春正之时陈设于案头的清雅物件,给寒冬早春增添几分雅趣。早先源于祭祀, 后经明清而至近现代,清供的内容逐渐扩展,文房器物、灯笼、鞭炮、果蔬等日常生活用品,都成了被赋予吉祥寓意与文化内涵的“吉祥物”,日益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意蕴丰厚的画种题材。
在众多的画家里,吴昌硕是一个以画清供图见长的画家,每逢新年伊始便作《岁朝清供》以寓吉祥。他的清供图多取水仙红梅等入画,他在《缶庐别存》中言道,“……凡岁朝图多画牡丹,以富贵名也。予穷居海上,一官如虱,富贵花必不相称,故写梅取有出世姿,写菊取有傲霜骨,读书短檠,我家长物也,此是缶庐中冷淡生活。”可见其用意所在,也足以见得吴昌硕的高姿傲骨品格。
本幅《清供图》是吴昌硕1916年所做,时年72岁。作品中,以瓶梅、菖蒲、水仙、红果等作为表现对象,喜庆吉祥,清雅扑面。整幅作品用画家擅长的纵长式布局取势,因此种形制长度长,便于笔势的开合铺张,更适合“供品”的穿插安排。画面中,瓶梅占据主要位置,细长的花瓶素雅洁净,向上取势,红梅斜插其上,并利用繁枝向右下取势,除了梅与瓶之间的疏密对比外,也将画面向上的“势”牢牢的稳在了画幅的重要位置;在确立了画面主体后,水仙、菖蒲、红果等“供品”合理穿插,将视线引向了左下方,最终形成了近似s形的画面布局,起到了“引势”与“破势”的作用。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上,根据形象不同,笔端的抑扬顿挫、轻重快慢,依靠水墨的浓淡干湿、外加数十年的篆籀功夫加持,在画幅中信手挥洒而不失准确,这种运奇气于笔端,留妙迹于纸上的本领,使这些形象既隽逸洒脱又饱满浑厚,温雅之气跃然也!
人生犹如四季更替,有阴晴冷暖。隆冬风厉,百卉雕残,置淡雅清明的“清供”于左,焚一炉香,读一本闲书,当窗而坐,放空自己,亦古雅乐事!

lot 077 吴昌硕(1844-1927)四季花卉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
(一)和风吹上林,名葩耀前质。如披一品衣,允为百夫帅。沧海拥大珠,卿云奉朝日。长驻江南春,天香染朱绂。子涵方伯大人令画,即求方正。吴昌硕。钤印:吴昌石、湖州安吉县
(二)三千年结实之桃。昌硕。钤印:俊卿大利、石人子室
(三)错落珊瑚珠,铁网出海底。昌硕。钤印:俊卿之印
(四)梅花铁骨,旧时种此树。艳击珊瑚碎,高倚夕阳处。百匝绕不厌,园涉颇成趣。叹息饥驱人,揖尔出门去。骨字下夺红字。昌硕,吴俊卿。钤印:老缶、聋
题签鉴藏印:朵云轩
说明:朵云轩旧藏。
179×46cm×4 约7.41平尺(每幅)
RMB: 2,800,000-3,800,000
吴昌硕《花卉四屏》为六尺对开的大条屏,原系朵云轩旧藏,取春、夏、秋、冬四季的牡丹、桃、天竹、梅花四种花木入画,寓意四季兴盛。牡丹画两枝老干纠缠生发,叶片墨色浓重,簇拥花头,枝干右下或因过空,复双钩水仙而并不敷色,主次分明,匠心所在;硕桃则因果实和枝干在画面中的重量足够,右下方留有大空白,主题突出,对比分明;天竹果色如丹砂,枝繁叶茂,几乎满构图,与其他三张对比,繁简有致;梅花枝干与花之间组成紧靠左侧的竖长三角形,外缘整饬稳固,与错落繁密的枝干线条产生对比,隐隐有寒冬中春意萌发之感,亦或是新旧交替之动静之机了。
四屏中的花木以缶翁常用的对角倾斜之势布局,桃、牡丹从左下向右上生发,天竹、梅花则从右下向左上伸展。这种大开合的布局适合花草木石的穿插安排,更符合草木花卉向上生发的自然生长规律,每一种花卉的枝叶都极尽穿插之妙,能颇具匠心而于不经意中,可谓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见气魄的真实写照。
吴昌硕善用复色,在彩色与墨色之结合处独有会心。复色色彩稳重,层次丰富,起到协调画面的作用,画面使人能感到既丰富沉稳又饱满厚重。四屏中,枝干多以墨、赭写出,赭为主,墨为辅,粗枝复以墨线勾勒其骨,显浑厚温润;叶片用墨、花青合些许赭石,以墨的浓淡为主,色为辅,按阴阳相背笔笔写出,挥洒间见秩序;红色果实和花头,以胭脂合曙红,艳丽而古厚。这些艺术特色在他的后期创作中,成为区别于其他画家的典型特征,也成为海派绘画的代表性风格。
吴昌硕的绘画以气势见长,在画面布局、用笔等方面显得最为突出,观此四屏,气韵一脉贯通,无丝毫颓唐衰疲之态,笔墨畅顺无滞,笔随意转,充溢着缶翁金石古厚质朴的意趣。四屏既独立成作,又相得益彰,除了展示出缶翁厚积薄发的绘画功力外,每幅各以行书题写诗句,或长或短,依画面布局精心安排,殊为难得。

lot 080 齐白石(1864-1957)菩提叶草虫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寄萍堂上老人齐白石八十五岁。
钤印:白石翁、年八十五矣、鲁班门下
鉴藏印:曹、仲英藏画、飞景阁藏
题签:齐白石红叶草虫。钤印:曹、仲英藏画
出版:
(一)“The Paintings of Xugu and Qi Baishi”,Tsao Jungying, pp326-329,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3。
(二)《近现代中国绘画集萃——曹氏默斋藏·一》第190-19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年。
(三)《巨匠齐白石——诗情乐韵溢丹青》第30-31页,良友华艺所,2010年。
(四)“Modern Ink:The Art of Qi Baishi”,pp78-81, The Mozhai Foundation and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4。
展览:
(一)“The Paintings of Xugu and Qi Baishi”,Far East Fine Arts,San Francisco,1993。
(二)“巨匠齐白石——诗情乐韵溢丹青”,2010年。
(三)“Modern Ink:The Art of Qi Baishi”,The Mozhai Foundation,2014。
说明:曹仲英旧藏。曹仲英(1929-2011),原名秋。中国传统艺术鉴赏家、收藏家、艺术商和学者。曹仲英被世界华人收藏家协会公认为同时代中国绘画的顶级藏家。他五十年的职业生涯在美国旧金山湾区度过,期间建立或协助创办了多个中国绘画的重要收藏,并与中国艺术圈中的知名人物结成良友。著有《四任》《清中期绘画》《虚谷与齐白石》。他的藏品被大型博物馆、艺术学院和出版社列入学术研究和展览计划。
96.5×33.8cm 约2.94平尺
QI BAISHI BODHI LEAVES AND INSECTS
Hanging scroll, ink and color on paper
RMB: 6,800,000-8,800,000
近代以来,齐白石的草虫无疑是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他笔下的昆虫不仅能做到形神兼备和趣味盎然,更扩大了表现对象的范围,几乎到了目之所及无所不画的程度,并将这一题材推向了一种了极致。元人钱舜举在他的《草虫卷》中说“三尺许,蜻蜓蝉蝶蜂蜢类皆点簇为之,物物逼肖,其头目翅足,或圆或角,或沁墨或破笔,随手点抹,有蠕蠕欲动之神,观者无不绝倒”,白石老人的草虫也无论从造型、神态抑或是笔墨上,都达到了这样的高度。我想,也只有像白石老人这样一位朴素和善良的人,才会对草间生灵倾注这样的关爱,把草虫的自然性变成了艺术性和趣味性,完全营造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草虫世界。
总体来看,齐白石的草虫有工、写两种,但无论工、写,他的草虫都体现出一种浓厚的中国特点,这种细致和表现力所描绘出的真实、逼真的形象并非是西方式的写实,是一种我们中国绘画自己特有的表现语言。他所画的草虫于精细中求生意,严谨处又富于变化,笔笔写出,无一笔懈怠,并且非常善于用工与写的对比手法,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生态氛围。他的布景大都比较简洁,这种简洁可以更好的烘托主体的形象,使得工者更工,写者更写,使作品恰如其分。本幅《菩提叶草虫》便是齐白石兼工带写的代表性作品,篆籀笔法勾勒的菩提枝,起、行笔笔力劲而不懈,显示出他深厚的金石内功。菩提叶以浅红色没骨写出,在萧瑟的秋中仍然显示出顽强生命力。枝间不时点以重墨苔点,与浓墨题款和左上方墨蝶相唱和。画面下方蚂蚱神态可爱,与翩翩凤蝶形成动静对比,亦令观者感受到秋的温度。
齐白石的草虫画也非常重视质感的表达,在本幅中可以窥得其奥妙。画面中对质感的表达非常丰富且有层次,譬如植物与昆虫之间、枝干从根节到梢节与叶片之间、凤蛾和蚂蚱两种昆虫之间、以及两只昆虫各个部位之间等等,都已经非常明显的体现出这一点。蚂蚱外骨坚致,用笔方而挺劲,触角及腹部柔软饱满,用笔则取圆势等等,这种用笔上的变化在本幅作品中可说是俯拾皆是。整幅画只画了两只昆虫、几片叶子和枝干,画面虽简,但画理不简,徐悲鸿的“尽精微,然后致广大”并不特指一定要画的多么精细,而更多在于画理上的表述。齐白石这种质感的表达不是西式的,是基于一种纯中式的理解,是一种并不以损失用笔用墨为代价的、地道的传统绘画方法,我们经常说的绘画传统,白石老人在他的草虫画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展现出了它深刻的理法精髓。

lot 081 齐白石(1864-1957)平安如意多子图
镜心 设色纸本
题识:借山吟馆主者白石。
钤印:齐大
鉴藏印:霍宗杰印
出版:
(一)《中国当代六大名家书画集Ⅱ》第178-179页,国立历史博物馆,2001年。
(二)《世纪丹青——吴昌硕·齐白石作品集》第268-269页,荣宝斋出版社,2017年。
说明:霍宗杰旧藏。霍宗杰,著名实业家、文物收藏家,祖籍广东省江门新会。生性豪迈,雅好文物,富于收藏,广纳徐悲鸿、黄宾虹、傅抱石、吴昌硕,齐白石等当代名家之作。其所藏的齐白石绘画精品是蔚为大观,1994年曾由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编集成《齐白石画海外藏珍》出版。现为香港道德会会长、香港北大助学基金会永远名誉会长。
31×127cm 约3.54平尺
QI BAISHI BE GRATIFIED
Mounted, ink and color on paper
RMB: 1,800,000-2,800,000
白石老人以一木匠出身,毕生致力绘事,孜孜不倦直至暮年变法成名,成为社会声誉极高、市场接受度极高的一代大家,全在于其全力学古人又努力接地气,终于形成个人色彩鲜明、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这样的成功经历传奇而又富有借鉴意义,足为当代为艺者取法。此件横披绘设色秋节清供,分别绘制石榴、枇杷、苹果、柿子,寓意平安多子、富贵吉祥,极有生活气息;笔力浑健,魄力沉雄,设色清雅古淡,浓而不艳,厚而不拙,正是文人风骨;至于墨笔果篮最得篆籀遗意,直如万岁枯藤,纯是书法用笔,可见能者固无所不能也。
三、中国近现代书画专题
此次杭州秋拍文津阁为各位藏家和书画爱好者们呈现的近现代书画丰富多元,收录了各个时期、不同风格流派的名家精品,荟萃多位水墨巨匠的代表佳作,囊括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弘一、沈尹默、徐悲鸿、溥儒、吴湖帆、潘天寿、钱松喦、李可染、陆俨少、沙孟海、董寿平、启功、吴冠中、谢稚柳、黄胄、刘旦宅等诸多近现代书画名家,可谓涵盖南北,精品云集,他们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近现代书画所取得的成就,也代表了中国近现代书画的不同风格。其中不乏极具代表性的重要作品、全球顶级藏家旧藏,以及市场上难得一见的臻品,是收藏的绝好机会,值得投资者与收藏家们着重关注。

lot 026 弘一(1880-1942)书法《华严经》句
镜心 水墨纸本
释文: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题识:书奉如影法师,时时读诵,以自警策,修习慈心,勿生瞋恼。一音。
钤印:弘一、肖形印
说明:
(一)上款人如影法师为永春普济寺僧,出家后苦行精进,尝淡食刺血,供弘一法师书写佛经佛号。
(二)虞愚旧藏。虞愚(1909-1989),原名德元,字竹园,一字佛心,号北山,中国现代著名的佛学家、因明家、诗人和书法家。幼怀贞敏,感悟佛学。先生少年即入武昌佛学院,从学于太虚大师。后转入厦门大学,专究哲学。其间,曾至闽南佛学院研读,从吕澄学因明。后有机会参谒弘一法师,得其教诲启迪。终以因明学之研究着称,遂成一代名师大家。
35.5×28.5cm 约0.91平尺
RMB: 800,000-1,000,000
弘一法师出家后,诸艺皆废,惟书法不辍,他把书法作为弘法的方便,“书写佛语,令人喜见,以种净因”。此作即为弘一法师书奉如影法师诵读修心之作,内容出录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当为其晚年代表之作。如影法师为永春普济寺僧,出家后苦行精进,尝淡食刺血,供弘一法师书写佛经佛号。此时楷书结体已经成型,修长为形,疏朗其体。点画锋芒,销熔净尽,运笔舒缓,涩行之意明显,浑然已入人书俱老之化境。展示敬观这件书作,或如面碧潭秋水,平淡恬静,安祥冲和之气沁入心底,胸次间烦恼渐涤殆尽;或如聆听这位由儒入佛的高僧从容不迫的谆谆开示,温婉恳切,质朴离俗,如春雨润物,不知不觉地入其境界。实有去瞋恼,生慈心之功效。该作后来辗转入虞愚先生之手,虞愚先生与弘一法师交厚,书法上亦多受指点,故其对法师书作十分珍视,一直保藏数十载,更彰显是作弥足珍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件作品的用印较为特殊。该印为张慧所刻,原印为“弘一出定”四字,后残损,仅存“弘一”二字,但弘一法师依然将其钤盖在作品上,可见对此印的珍爱。

lot 027 弘一(1880-1942)书法十言联
立轴 水墨纸本
释文:往因今净解,及事善友力;常见十方佛,及以诸菩萨。
题识:唐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偈颂,时年五十又三。仁以大悲清净手,摄取忆念诸众生。由我大悲观自在,令其一切皆成就。岁次壬申(1932年)三月,璎珞院沙门善摄,居大云山龙麓。
钤印:辟、弘一
鉴藏印:建德珍藏
说明:李志仁旧藏。李志仁,号建德,祖籍福建漳州市人。台湾著名企业家、艺术家。胜大庄文化企业集团的总裁,建德国际艺术公司董事长。以字墨书画起家,有“笔墨大王”之称。1990年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李志仁书画创作暨珍藏展”,收藏了大量的历代名家书画以及古董珍玩。
138.5×19.5cm×2 约2.43平尺(每幅)
RMB: 500,000-800,000
在西风东渐的时代大潮下,近现代艺坛多产文艺通才,弘一法师李叔同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法师在俗时,举凡诗词、书法、西画、国画、演剧、音乐无一不通,入道后惟事书法一道,守律持戒,抄经念佛,参文字禅,造文字功德。故所作骨健神清,空灵高古,非但信众敬仰,亦允执书坛牛耳。
此幅十言长联,抄写《华严经》偈语,周围四行长款,用笔沉实而又生动,笔画间粘连极少,贯通字内字外空间,气脉贯通,气格在魏晋以上,可谓狮子搏象,全力赴之,且为台湾著名藏家李志仁旧藏,精品力作,殆无疑问。

lot 060 潘天寿(1897-1971)红荷图
立轴 设色纸本
题识:奕铭先生属。戊子(1948年)枇杷黄时,寿。
钤印:天寿、寿而康、潘天寿印
题签:潘天寿红荷图。米景扬题。钤印:米景扬
出版:
(一)《传统与创新:二十世纪中国绘画》第46页,国立国父纪念馆,2004年。
(二)《艺海集珍: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集》第七辑,第110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
著录:
(一)《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第156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0年。
(二)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入编证书,证书号为 00000129。
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2010年11月10日-16日,保利艺术博物馆。
说明:米景扬题签。米景扬(b.1936),北京人。著名收藏家、鉴赏家,擅长中国画。1956年在北京荣宝斋工作,长期从事木版木印画的编辑、描绘;60年代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画复制工作。历任北京荣宝斋编辑、副编审、副总经理。
79×47cm 约3.34平尺
RMB: 1,500,000-1,800,000
潘天寿的墨荷,在淋漓酣畅的大片水墨中隐隐能见骨力强劲的用笔,把铁画银钩藏在水汽氤氲之中,除了潘天寿,谁能有此手段!画面中一只娇艳的花头最为惹人怜爱,潘天寿用色如用墨一般,那不易讨喜的艳红色在潘天寿的笔下脱胎换骨,独立于烟波之上,显得雅逸非常。远处水面的慈菇叶子,更是如箭矢般凌厉生风,正是这些辨识度极高的符号,构成了潘天寿迥异凡尘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