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巴黎圣母院,许多人对一则新闻记忆犹新:2019年4月15日傍晚,法国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导致建筑顶部的标志性尖塔倒塌,内部损毁严重。消息传出后,举世皆惊。
巴黎圣母院大火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巴黎圣母院的顶部由木质框架构成,所用木材源于1300颗古老的橡树,相当于一片茂密的森林。尖塔高达93米,建于19世纪。毫无疑问,巴黎圣母院的顶部本身就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怎奈烈火无情,将这一切焚烧殆尽。
灾难发生后,法国政府宣布将重建巴黎圣母院,可是重建工作并不容易,这将导致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参观这座建筑。不过,巴黎圣母院的形象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们遗忘,因为大量的图像、视频、模型均保留了其完好无损的原貌。而世界著名造币厂、钱币商也曾以巴黎圣母院为主题,发行过大量精美的纪念币,这些硬币可以在方寸之间呈现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色。今年,纽埃授权德国的钱币开发商Numiartis发行了一枚巴黎圣母院高浮雕仿古银币,该枚银币由波兰民营的日耳曼尼亚造币厂(Germania Mint)生产,呈现了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细节之美。
该枚纪念币的正面为伊丽莎白二世头像、巴黎圣母院北玫瑰窗、圣母怜子像图案组合,并刊“伊丽莎白二世”字样、纽埃国名、年号、面额、成色及数字“1163”“1345”。巴黎圣母院北玫瑰窗历史悠久,完成于13世纪中叶。圣母怜子像位于合唱堂,完成于18世纪早期。
圣母怜子像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该枚银币的背面图案展现了树丛背后的巴黎圣母院,衬以巴黎圣母院内的西玫瑰窗及墙立面装饰背景,并刊镀金的 “永恒”(拉丁语:Aeviternus)及“巴黎圣母院”(法语:Notre-Dame de Paris)字样。巴黎圣母院建筑以四分之三侧面视角呈现,与背景交叠,富有立体感。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年至1345年,而它的前身的历史可追溯至4至7世纪。在12世纪时,原有的建筑早已老旧,不再适合作为巴黎乃至法国宗教中心的象征。1160年,巴黎主教莫里斯德·叙利(Maurice de Sully)宣称自己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在梦里,上帝向他许诺:人类可以离天堂更近。于是,他决心为巴黎的信徒重建一所无与伦比的教堂。这一想法最初受到许多人的阻挠,因为重建教堂要花费巨额资金。后来,法国国王路易七世慷慨解囊,才使梦想成真。1163年,人们为新教堂埋下了奠基石,以圣母之名动工。能工巧匠汇聚于此,呕心沥血,为圣母院添砖加瓦。
修建工程持续了100多年。工匠们先是建成了合唱堂,后来在修建中厅时引入了飞扶壁,以便辅助支撑建筑的外立面。这些飞扶壁排列整齐、造型美观、气质独特。接下来陆续建成了塔楼和3面玫瑰窗,此外还在飞扶壁的墩柱间加建了一系列小礼拜堂,最终改变了巴黎圣母院坐东朝西的拉丁十字布局,使其平面外观变为一贯到底的外形。1345年,巴黎圣母院终于竣工。
巴黎圣母院的平面布局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巴黎圣母院的飞扶壁结构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细节令人沉醉。当你进入建筑内部,3个玫瑰窗透过来的光线会将建筑内部映衬得美轮美奂。玫瑰窗的美既在于玻璃窗本身的彩绘,也在于窗户的结构。
巴黎圣母院的北玫瑰窗
(图源:Wikimedia Commons)
关于玫瑰窗玻璃色彩的形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玻璃在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不同的氧化金属成分以呈现不同的色彩。另一种认为花窗的色彩可能是玻璃制成后再涂上去的。而在彩绘玻璃不断发展之时,镶嵌玻璃的窗户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早期的教堂一般是单窗孔,后期发展出更复杂的形式,出现了所谓的“窗花格”,这是一种石制的薄窗框,起到固定玻璃和装饰的作用。以英国教堂为例,在10至15世纪,教堂的窗户主要经历了四种演变,如下图:
(图源:理查德·斯坦普《教堂建筑的秘密语言》)
第一种是罗马式,又称“罗曼式”,特点为单窗孔,开口宽大,顶部呈半圆形。
第二种是早期英式,为尖顶窗,高挑细长,多个一组。
第三种是装饰式(哥特式),窗花格的垂直部件向上发生变化。
第四种是垂直式,窗花格部件垂直到顶,无曲线变化。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结构更复杂,也更美观。3面玫瑰窗在火灾中奇迹般地幸免于难,也算不幸中的万幸了。
在漫长的岁月中,巴黎圣母院见证过各种历史,经受了动乱与和平的洗礼。但修复工作从未停止。就历史意义而言,巴黎圣母院具有永恒的价值,它的损失是全人类的损失。
该枚银币的面额为5元,成色为99.9%,重量为2盎司,直径为45毫米,发行量为500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