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被卖出“天价”的通货铜元
据闻有直播,把重锈的普通铜元都卖到了30米+的地步。并且不断告诉新手,说铜元通货便宜买不到了。——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通货旗版铜元依然只有5-6米的价格,龙版也就是再加2-3米而已。重锈的或者底板烂的,则价格更低。
20-30米的铜元,基本都是清一色巧克力的,无锈,包浆好看。而且里面可能会有略少的品种,比如江苏方龙、福建大小闽关,诸如此类。
不少新手不接触市场,被“割了韭菜”。前几天有泉友寄了一批给我,附留言:“尽量处理掉,不能处理的就扔了”。我看完真是无限辛酸。新手这样了,还会继续么?
铜元的通货和银元的通货是有本质区别的,银元的通货基本还是三全品,价格站上去了下不来。铜元通货大部分都不是三全品,大部分都是龙鳞磨光的,或者局部重锈的,或者局部洗麻的,诸如此类没有版式、没有品相的东西。而且数量极大,当A在努力割新手韭菜时喊几十米一个时,B可能就站在寒风中正卖着8米一个。
2、天量的通货铜元
通货铜元的铸量是巨大的,民国6年统计时,十文和二十文的,约有300亿枚。民国12年统计时,约有400亿枚。
就算后世有销毁,销毁了多少,我不知道,也没有人知道,大概或者是准确的数量。卖家总是说都销毁了,就剩自己手上一枚孤品了。
就算十不存一吧,400亿*10%=40亿。再加民国19年后铸造的铜元,数量依然巨大。
3、消耗不完的通货铜元
藏家是不藏这种不伦不类的通货铜元的。从民国伍德华、耿爱德到马定祥、张璜等国内外一流的藏品,留存下来的大部分都是美品铜元,个别版式也至少都是各品种里的中上品。
也就是说通货铜元,要的人不多。买通货铜元的人,一类是“玩”,可能是能用到收藏铜元的资金不大,那么在小资金的前提下玩个乐趣,一类是“版”,凑版、看版、分版玩个版式上的乐趣,一类是新手,主要是买来学习的。这三类泉友在铜元收藏者里,目前不是主力,除了玩版式的,基本上还是玩“票”,买下去的铜元,甚至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再次转手。所以造成了,市面上的通货铜元原来是40亿枚,最后还是39.999亿枚。(扣除了玩版的泉友买走的,这些泉友根本不会多买,有版的也是少数)。
只有入了藏家手里的东西,才可能沉淀,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数量上减少。
市场根本无力去消化掉这些通货铜元,而且不玩的时候,心态你懂的——上面提到的,这些铜元我已经看不上了,“尽量处理,不行就扔”。原来可能被人割韭菜了大几十米来的,现在就按市场价,甚至低于市场价10米就走。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这种价格怎么可能撑得起来?
4、对“美”的追求,和铜元通货无关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我们对“美”的判断是不同的,但不是南辕北辙的。四大美女,本身就是美女,没有把“无盐”往上凑吧?
也就是“美”可能在一个范围内,我们在这个范围内来讨论先后顺序。这是我理解的美的判断有所不同。
铜元里的“美”,首先是追求圆满——全,三全,全马齿全文字全龙鳞。其次是求“初始”,接近原始状态——无划痕、无磕碰,好的光度。最后是求“普遍性”,在有包浆的情况下,以常见的包浆色为美,以诡异的包浆色为丑。
一枚通货铜元和美品收藏级的铜元在品相上的差异几乎一眼可辨。不可能把通货铜元也夸成美品!
从通货铜元到极美铜元之间也是有阶梯的,这种阶梯的层次,应该也是有明显区别的,不可能混作一团。
因为,我们也要提防,有币商在品相上先是混作一团,都叫“通货”,再“以次充好”来继续高价忽悠。
5、新手的离开,是铜元收藏崩坏之始
一个圈子,没有活水,就是崩坏的开始。铜元收藏,新手进不来,连通货铜元都开始觉得买得累了,就不要再谈什么中档和高档品种了,大部分人都看了看走了。
爱好是一点点培养的,买币当然是从最普通的开始买的,不然被人忽悠都不怎么回事。
现在一个问题是贵(至少比原来贵),另外一个问题是此类通货铜元完全没有收藏价值,被割了韭菜的新手,再出时往往是跳楼价。这样一部分是没有进门就走了,另外一部分是摸了摸东西,于是走了。
收藏品的升值性在不少新手眼中,看不到希望。(集邮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