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来到摸鱼集藏! 登录
首页
>
交流论坛
>
艺术文化交流论坛
>
袁运生:解读素描-摸鱼集藏

袁运生:解读素描-摸鱼集藏

发表人资料
管理员
分享
投诉
评分
留言
发新帖
袁运生:解读素描-摸鱼集藏

“今日卅九,运生自写” 1976.4.4 清明“今日卅九,运生自写” 1976.4.4 清明

  一九七八年二月  

  云南写生之行 

  回想起来,跨近社会,美的风景便很少激起过我作画的热情。一九六三年冬在内蒙草原我见过至美的景色,最想画的却是草原里生活的人。一九七五年在陕北高原,后来在山东大渔岛,也是如此。

  直到七八年去了西双版纳,那里的植物世界竟是用线条织就的诗,着了迷一般画了大约数十幅以严谨的线组织的画,这是从未有过的经验,也算是长时间来对于线的迷恋的一次满足。就好像在美院当学生的时候,曾一个寒假在家乡潮湿寒冷的冬夜临摹那套陈老莲《博古叶子》,和自己挑战。

  ▲

  “云南植物写生”系列  袁运生

  79×28cm 1962 纸本钢笔

  我不断在自己的心中,也在画里设法塑造我的西双版纳。丰富的、浓郁的,充满生命的又很整体的植物群形象,以及单纯的、多姿的、质朴的、爱美的傣家妇女的形象,构成了我对西双版纳总的形象。这是一个既丰富而又单纯的线条世界——柔和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挺拔、秀丽的线条,也有执着、缠绵、缓慢游丝一般的线条。

  由版纳辗转到临沧,我走进另一种村寨的傣家,尤其是那个被称为“鬼”寨的村子,进村便遇到一群出落得分外水灵、好客的傣家姑娘。后来和她们去镇上,才发现她们只有在自己寨子里才这么自然、自信,大概因为意识到自己是从“鬼”寨来的,说话、表情、动作都受到压抑,让我想到自己一九五八年当了右派在双桥劳动改造,每逢回北京、回学校时那类似的感受。画她们的时候,要求像她们的本性那样纯净,体态简洁、朴素自信、有韵味。

  ▲

  龙欣傣女依南像  袁运生  

  99×68cm  1978  宣纸水墨

  ▲

  曼赛团傣家女  袁运生  

  45×45cm  1978  宣纸水墨

  ▲

  龙欣寨傣家少女  袁运生  

  99×68cm  1978  宣纸水墨

  一九七九年在北京机场画泼水节这幅壁画的时候,我用了更为流畅的线条,多点生机,觉得还不够,便画了那几个裸体,算是一种对压抑的反抗吧!

  ▲

  “幸福的泼水节”壁画稿之四 

  袁运生 1979

  1980年完成中英文双语版连环画《幸福的泼水节》,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注:本部分云南写生系列作品的图片素材,除另有注明外,均来源于《云南白描写生集》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3月第一版。

  一九八一年 

  西北写生之行 

  我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发展着一种抽象的造型意识,它有极大的包容性,而无所阻碍。

  整体而言,精神方面归结为“道”。“道”的贯穿能力非常强,他与器的关系通过人本的参与,有一种严肃性,涉及状态诚挚的保障,器的创造已经具备审美的象征等精神属性。

  从经验的层面上看,这种造型意识,已不只是实用的了,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灰陶器,你会体认它高度发展的造型意识,严谨而美观,质朴大度。作为一件自在物,它好比天地,是自足而完满的,它能帮助人理解生活。我认为对造型意识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从灰陶开始,已经建立了一种抽象的造型意识的原型,包涵了对于量、体、形、力度和整体构造诸多因素的全面经验的把握。

  ▲

  图一:霍去病墓石马侧面写生

  袁运生 65x97cm 1981 纸本水墨

  图二:“跃马”  高1.50米,长2.40米

  图片来源为茂陵博物馆官网

  ▲

  图一:霍去病墓卧牛写生

  袁运生 65x97cm 1981 纸本水墨

  图二:“卧牛”   长2.60米,宽1.60米

  ▲

  霍去病墓石兽  袁运生

  66x99cm 1981 纸本水墨

  ▲

  霍去病墓石兽  袁运生

  83x67cm 1981 纸本水墨

  ▲

  茂陵石狮速写  袁运生

  63x99cm 1981 纸本水墨

  ▲

  茂陵石狮速写  袁运生

  63x99cm 1981 纸本水墨

  另一个重要的抽象元素,线,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艺术的特质,在中国文化之内,线是非同小可的。

  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在文字演变当中创造的种种变化了的形式符号,有一个独立的系统,既是造型的、平面的构造,又以碑、帖、书法作为艺术的门类发展延生。无论谈及后来的雕刻或者绘画,其对于画面构造或形象表现均有极大的影响。其间最重要的是高度发展了抽象的线的语言系统。这是一个自足的、充满中国造型特色的语言系统,它使中国的雕塑更为简洁、整体、富于表现力和特殊的精神性。

  ▲

  左:敦煌428洞塑像和壁画写生 

  袁运生  98x66cm,1981,钢笔土纸

  右:“第428窟中心塔柱式”

  图片来源《敦煌石窟》中国旅游出版社

发布时间2021/05/24 09:44:57
浏览次数1
留言信息
将该帖推荐给好友
确认
把我的留言抄送给
的站内信



经营许可证备案号:苏B2-20170460  |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7052759号-1  |  版权所有:南京金网艺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