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讯,3月27日,《人的主题——具象表现绘画雕塑展》将在光达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展出光达美术馆收藏的包括德朗、贾科梅蒂、巴尔蒂斯、阿利卡、培根等大师的近百件作品。策展人蒋梁介绍“它不是常规的肖像展,也不只是以人为题材的绘画、雕塑展,因为这里特别呈现出面容、身体与人群组成的人的‘在世存在’,旨在在技术图像的时代,来探讨一种艺术‘主题’的构成与揭示的方法。”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人的主题——具象表现绘画雕塑展》
展览时间:2021年3月27日—8月15日
展览地址:中国杭州·光达美术馆(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虎玉路18号)
艺术总监:司徒立
策展人:蒋梁、王乐其
主办:光达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哲学与文化创新研究院
关于艺术家
德朗
德朗(Andre Derain, 1880-1954)于1905年与马蒂斯一起开创野兽派。1907-1910年参与立体派运动。1912-1914年,他对色与形的激情变为节制,获至一种精神内涵的深刻表现和神秘诗意。一战之后,德朗作为现代艺术运动健将,开始对现代艺术提出质疑。他这时期的人物画和静物画显示出他所说的“必须内在深刻地渗入事物的生命”,他放弃了曾经作为表现主义者的主观表现,委身于与事物对象的相互依存与交织。
德朗自称非常敬佩中国哲人的“述而不作”。他说:“写实主义已经结束,而绘画才刚刚开始”。所谓刚刚开始的绘画是直观对象的多样性和可能性的“所有经验和知识,经过血肉之躯的过滤之后的总体迸射”。德朗称此为“总体表现”。




贾科梅蒂
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出生于瑞士一个画家家庭。1922年定居巴黎。早期接受过立体派和抽象派艺术影响,1930年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1935年脱离超现实派,回到画室重头开始面对眼前实物写生。
他认为传统雕塑塑造一个头像,只是塑造一个与真人原型的等同物,以为这祥可能等同真实本身;其实,这并非视觉,只是知性、概念。在他看来,真实永远隐显于实存与虚无之间;对有限事物的真实的绝对追寻是无限的。因此真实的追寻并不在于求得精确而在于试着理解究竟看到了什么,并把看见的如其所是描绘下来。他对此有限事物而无尽追寻曾惊叹道:“奇遇,大的奇遇,在于每一天,从同一张面孔(或一个杯子、一个苹果)上看到某种不曾认识的东西出现,这比所有的环球旅行都要伟大。”



巴尔蒂斯
巴尔蒂斯(Balthus, l908-2001)出生于巴黎的一个波兰贵族家庭。他没有受过正规美术教育,却极早显露出艺术天赋。12岁时在里克尔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画册。1933年,他完成作品《街道》,开始形成以清晰轮廓和平扁色彩为特征的风格。1934年,他首次在皮埃尔画廊举行个人画展。1961年起担任罗马法兰西美术院院长。
巴尔蒂斯反感现代艺术强调自我表现的倾向,主张艺术家必须是服务于大自然的工匠,并“创造出一种可以传递事物之神并表现现实之美的绘画”。他对中国和中国艺术抱有极大的兴趣,作品中可以发现东方艺术对他的巨大影响。

弗朗西斯·培根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他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早期作品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影响。他常以畸形的形象或病态的人物为主题,描绘一些令人厌恶的形象。扭曲、变形和模糊的肖像,使他成为战后最具争议的画家之一。
培根笔下的形象不是现实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向人们展现了命运真实的面目。他形容自己的作品是“试图把某种情绪形象化”。他喜欢表现孤独和苦恼的主题。他所绘制的肖像在画面上变成了一种令人不适的恐怖。正是这种敢于直视内心感受,毫不介意地表现在画面当中的态度,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让当时的画坛为之震撼。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摄影界称他为“摄影之父”、“快照之神”。他的摄影风格命定了他要到处跑,捕猎真实。他像最好的猎人,总是恰逢其时地守候在那里,等待某些历史性的事件发生,于是他就闯入,在“决定性瞬间”拍下最具有意义的历史影像。
除了摄影,布列松也画素描。他选择铅笔,画出颤抖的线条、颤抖的诘问所看见的世界。而这些线条,正好是在“决定性瞬间”的中止之前或之后的颤动,直至透露出新的真实。



雷蒙·马松
雷蒙·马松(Raymond Mason, 1922-2010)早年从事抽象雕塑,26岁遇到贾科梅蒂之后,开始追随贾科梅蒂的足迹而转向写实,并逐步开辟出自己的艺术道路。
雷蒙·马松从空间中的距离出发,将一种难以和解的视觉逻辑加以多向度的综合,并预见了观者面对作品的任何一个视角及位移,使形与色、光与影得以最大限度的拓展,在视觉的碰撞融合中达到了主体交互需求的共鸣。多维画面在空间中的定位令雷蒙·马松赢得了“三维空间中的画家”之誉。



阿维格多·阿利卡
阿利卡(Avigdor Arikha, 1929-2010)早年以抽象艺术享誉画坛。1965年,在他取得巨大成功之时却毅然放弃了这一切,重头再来。他开始对抽象艺术进行反思,并领悟到绘画的实质不在于记忆和解构,而是观察。
他的画作的题材均来自于他的日常生活,并以一种纯粹的视觉方式对现实的感知提出疑问,任由意识指向目光所向之处,从一个特定的点开始往外扩散,然后漫向四周。这种作画方式决定了他的绘画必须一次性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