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震凯 深圳国宝)
众所周知,过年家家户户贴“福”字,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习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个“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在传统贺岁文化中,送“福”、祈“福”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从2015年开始发行的贺岁系列贵金属纪念币也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非常有幸,能为大家刻“福”。2017年贺岁银币背面中间为乾隆皇帝手书“福”字, 字型饱满方正,采用凸起圆润的浮雕制作手法,再配上雪人、积雪、灯笼这些元素,散发出浓郁的北方传统年味。
2020年贺岁银币背面中间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所书“福”字造型,书风秀逸,笔法圆熟,该字浮雕设计采用了凹刻法,底面做镜面勾边,更显清秀、明亮。背景为浓郁的江南水乡之景,乌黑瓦、灰白墙、池中莲,呈现出笼罩在朦胧细雨中的江南味道,是一种指引归家的信号。
2021年贺岁银币又从江南来到了东北,地域反差很大,币面图景也极不相同。最初看到设计图稿的时候,一下子就被带到了白雪皑皑的东北。
我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传统东北民居大院小宅极为典型,独具风格的木制房屋,背后是一望无际的大森林。
东北的朋友给我讲过那边过年的一些习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包饺子、蒸豆包,炊烟缭绕;小孩们堆雪人 、打雪仗,大人们挂福字、贴对联、贴窗花;门前堆木柴象征新的一年财运多,挂着玉米、辣椒,象征日子红火;缸里装满水;打扫院子的垃圾不能倒。除夕傍晚吃年夜饭,饭前放鞭炮,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除夕的饺子要现包,里面放硬币,吃到更有福。大年三十熬一宿,叫“守夜”。从初一到初三亲戚、朋友间互相拜年。初五又叫“破五”,也要吃饺子。
这些过年的场景听起来热闹而美好,可当我仔细看过设计图稿之后,却有些头疼,因为画面描绘的细节非常丰富也非常复杂,这次浮雕制作的难度非常大。如何把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隆重节日气氛表现在25毫米的圆形画面里,是我考虑的重点。
这幅图稿前后有5个层次:前景的栅栏,中景的房子,后景的树林和雪地,还有中间的福字等。为了满足量产的需要,浮雕厚度要控制在0.2毫米以内,所以就要计算好每个层次的浮雕高度。
雕刻采用手工和电脑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中景的房子是手工做的浮雕,窗户玻璃做镂空处理,反衬底面镜面的亮度。
前景的栅栏和中间的福字是重点刻画的部分,这部分借鉴了传统木刻的手法,依靠线条的疏密关系、粗细长短、深浅等来表现丰富的变化。此外还特意保留刀刻痕迹,使画面呈现厚重、怀旧的感觉,保留“木味”质感。
与前景追求纤细如发的刀工刻画相比,背景大面积的雪地和山林的表现相对简约,重点强调刻画的力度,黑白的对比,以及立体黑色的浓淡关系。
在工艺方面,巧妙地利用了金属材质抛光镜面,达到“留黑”的效果,使得整个画面通透、灵动,不至于因为要表现大面积的雪地而导致大面积“喷砂”的发闷、发堵。在主体图案整体喷砂喷珠的研磨中,适当体现金属质感的亮,获得“银”这种材质特有的艺术效果,发挥金属原有的特性,再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手法的衬托 来表现主题。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激光雕刻工艺越来越精细,使得浮雕设计拥有了更多可能性。贺岁银币背面“福”字的装饰就运用了激光雕刻,纹理更加细密、精致。
2021年贺岁银币相对来说雕刻创作难度比较大,浮雕制作用了大约20天的时间,但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可以把自己的雕刻技术充分地展现出来。希望大家能喜欢这枚“福”字币,也希望这枚承载所有创作人员满满祝福的贺岁币给大家带去幸运和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