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来到摸鱼集藏! 登录
首页
>
交流论坛
>
艺术文化交流论坛
>
毕加索临终cue了谁?-摸鱼集藏

毕加索临终cue了谁?-摸鱼集藏

发表人资料
管理员
分享
投诉
评分
留言
发新帖
毕加索临终cue了谁?-摸鱼集藏

  来源:那特艺术学院

  关于毕加索的传说很多,除了桃色绯闻,一个流传广泛的事件是毕加索临终之际嘴里念的名字——莫迪里阿尼,一个已经离世53年的天才画家。

1904 莫迪里阿尼

1884.7.12-1920.1.24

  阿梅迪奥·莫迪里阿尼(Amedeo Modigliani)1884年出生于意大利利沃诺的一个犹太家庭。1906年,22岁的莫迪里阿尼来到巴黎,开启了他的艺术家之梦。人们会叫他“莫迪”,这个昵称与“被诅咒的画家”(peintre maudit)如此相近,巧合般暗示了他悲剧又短暂的一生:出生两年内,家里破产;从小体弱多病,患有肺病,14岁得伤寒险些丧命;作品鲜少被人问津,穷困潦倒,唯一一次个人画展开幕几个小时就被禁;35岁因肺结核窒息而死,比梵高还短命。最讽刺的是,他的作品在其去世后3年价格就一路飙升。

1916莫迪利亚尼、毕加索与安德烈·萨尔蒙

Amedeo Modigliani, Pablo Picasso And André Salmon, Paris

  毕加索比莫迪里阿尼大3岁,两个人的年纪相当,关系亦敌亦友。要说莫迪因为没有艺术才华而落魄,毕加索大概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在20世纪的一、二十年代,毕加索已经是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仍然把莫迪当做对手。莫迪曾画过多张毕加索的肖像,在莫迪的许多作品里,能看到立体主义的影响,但莫迪对立体主义并不狂热,他说那是“毕加索的小把戏”。对毕加索来说,莫迪里阿尼就像一根刺,一直梗在咽喉。传说毕加索曾藏了莫迪的一幅作品,被自己冲动之下毁掉,此后又买了一张收藏,后者现在收藏在毕加索博物馆。

1918 穿水手衫的女孩

Girl in a Sailor‘s Blouse

  莫迪拥有连毕加索都在意的才华,却在有生之年未能波动大众的神经,泛起重审艺术的涟漪,这多少与其非彻底地反传统有关。

  20世纪的头二十年,后印象派的三位大师已不在世,他们的颠覆性被不断效仿和超越。马蒂斯用色彩和装饰弱化了物的主体性,使其变成画内的装饰性图案;毕加索用不同角度的块面把物体分解成视觉的碎片、多面空间的集成——他们使观看艺术的方式改变了。野兽派和立体主义为艺术找到了新出路,成了艺术的焦点。艺术家们躁动又跃跃欲试,未来主义更是在1909年的宣言里号召要彻底粉碎一切传统。

  当艺术家们忙着追随彻底的反传统的时候,莫迪在做什么?

  一心研究肖像画,既不著书也不立说,游离于各个运动和艺术流派之外。

1909 穿黄色夹克的女人

Woman in Yellow Jacket

  肖像画是绘画中最古老的题材,画肖像的冲动是绘画的起源已经被许多学者认同。在莫迪的时代,大多艺术流派已经不关心实物,莫迪还在细心地观察对象。“不管画什么,我必须要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一定要看到他站在我面前”,他是那个时代唯一关注实物的前卫艺术家。

1916 克里斯提娜

Christina

  题材之外,在艺术风格上,莫迪总是植根于从文艺复兴流传下来的意大利艺术。他生于意大利,对文艺复兴的绘画非常喜爱。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够找到文艺复兴艺术作品的影子。拉长的脖颈是波提切利笔下的经典,模特与世独立的气质在莫迪的肖像画和文艺复兴作品里有微妙地相似。这种对古老艺术的借鉴在莫迪的裸女画上也随处可见,《蓝色靠垫上的裸女》像极了乔尔乔内和提香的维纳斯,抬手的动作也让人想到它们来自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1918 戴大帽子的珍妮

Jeanne with Big Hat

  莫迪的意大利和文艺复兴情节不仅仅是表面的借鉴,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方式。朋友雅克·利普希茨这样评价莫迪:“他的艺术是一种个人感觉的艺术。他在工作时会不顾一切,画完一张会马上画下一张,从来不会停下来进项修改或思考。显而易见,他完全是在追随自己的灵感进行创作,那是一种极其细腻的敏锐的感觉,这或许与他的故乡意大利和他对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作品的喜爱颇有渊源。”莫迪浸淫在悠久的文艺复兴精神和文化里。据他的朋友回忆,莫迪能够整段地背诵但丁和彼得拉克的诗文,他们分别是文艺复兴早期和中期最伟大的诗人。

1918 珍妮·赫布特尼

Portrait of Jeanne Hebuterne

  莫迪的肖像不是没有新的艺术风格,他吸收了众多流派的影响,不着痕迹地统一于自己的人物风格之下。他总是能抓住对象的特征,在高度风格化的统一中,画出可见的不同。

  在为年轻才子让·谷克多画的肖像上,莫迪把这个年轻的成功者描画得坐姿挺拔,朝向观者的正面角度加上撑在两边的双臂带来的自信冲出画面,高高的椅背就像一把王的宝座。画上的背景极其简单,让·谷克多的身份和气质在有力的线条和厚重的色彩中呈现。

1916 让·谷克多

Portrait of Jean Cocteau

  同样是肖像,同样没有过多的背景和细节装饰,莫迪里阿尼为胖子画家迭戈·里维拉所作的画像里,选择了疯狂的笔触和线条,强烈自由的色块来表现脾气火爆、容易冲动的迭戈·里维拉。

1914 迭戈·里维拉

Portrait of Diego Rivera

  从这两幅画中,我们不难发现,莫迪的肖像画已经不是照搬现实的镜子。他的人物甚至没有眼睛。

1917 系黑领带的女子

Portrait of a Woman in a Black Tie

  中国有个成语“画龙点睛”,出自梁代画家张僧繇的传说,大意是在寺庙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因为点了龙就会飞走。听到的人不相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墙上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龙。

  现实生活里当然不可能真的有龙从画中跑出来。在绘画的角度,我们能从这个传说中看出:古人把眼睛看作是描画对象的神采凝聚之处,是重中之重。不论是画中的动物还是人,仿佛一旦有了绝妙的眼睛,就立刻“活”了。眼睛如此重要,那么画中人物眼睛不可或缺吗?看过莫迪的作品,我想你已经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1919 珍妮·赫布特尼

Portrait of Jeanne Hebuterne

  当线条、色彩、高度概括这些手段可以同时完美展现模特的特质和画家风格时,是否描画眼睛就成了画家的自由的选择,而不是必要的步骤。每次看到这些“有眼无珠”的作品,都会令人感觉陷进一潭幽深的湖水,忧郁与沉静不停地袭来,思绪越陷越深。莫迪曾说:“当我洞悉了你的眼睛,我会画出你的灵魂。”其实,他早就画出了灵魂,它内敛又深邃,是画家和刻画对象结合的灵魂。

1918 红发女人

Redhead Woman

  莫迪的艺术是一个在传统与自我创造中诞生的风格。在那个年代,这使他的艺术与众不同,却无法站在艺术潮流的前沿,鲜少有人追随。他是巴黎艺术圈的一匹孤狼,在画作上融合了塞尚的秩序与用色,野兽派的装饰性和平面化,非洲雕塑的简化和硬朗线条,立体主义侧面与正面的共存……但比起当时精彩纷呈的艺术流派,莫迪在人物画上折衷式的改变,冲击力薄弱了许多。极少的文献资料和作品记录,很难让人们看到他在艺术观念上的创举。他在艺术上的尝试和探索在死后才被人们关注,此时,颠覆性的观念已得到沉淀,莫迪里阿尼独特的现代风格开始被人看见。可惜,斯人已逝,只留下传说。

发布时间2021/01/18 09:05:46
浏览次数2
留言信息
将该帖推荐给好友
确认
把我的留言抄送给
的站内信



经营许可证备案号:苏B2-20170460  |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7052759号-1  |  版权所有:南京金网艺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