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9月23日,中国邮政在2020年发行了“人造卫星”“珠峰”“哈工大”“共产党宣言”4套单枚邮票,它们在市场上的表现都是不错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溢价幅度都不低于150%乃至在200%之上,如“共产党宣言”邮票套票成交价超过6元,“珠峰”邮票套票成交价超过2.8元,这样相对较高的价格定位,放在前几年恐怕是不可想象的,这都是新邮减量的功劳。
记得几年前,面值为1.2元单枚邮票在市场上的走势出奇地差,最低成交价可以达到打对折以下的程度,成交价低的只有0.55元,成交价高的也不过0.65元。达到如此之低的价格定位,首先是市场持续低迷所致,其次就是题材的平庸,而资金则在一旁冷眼旁观。
面值为1.2元的单枚邮票,在市场中是最为抗跌的品种之一,另一个最为抗跌的品种就是小版张,如果同时出现了单枚邮票和小版张同时打折的情况,基本上就可以断定市场大底部的完全确立,这种情况就曾在2019年发行的小版张出现过,同期发行的小版张都这样了,小型(全)张还用说嘛,看看当初“西游记(3)”小型张和“粤港澳大湾区”小全张的价格定位就清楚了。
后来,2019年发行的小型张和小版张就同时出现了整体翻番的上升行情,进一步夯实了大底部,发出了明确地见底信号。
见底信号的明确发出,并不意味着当即建仓就没有风险了,尽管基本上不存在继续被套的风险,但是要想当即买进就能快速获利也是不现实的,此时此刻资金不会轻易进行博弈,仍旧会采取继续观望的策略,一是为了防范隐藏的某种风险,二是要想找到一个能被大家认可的品种并非易事,弄不好会把自己搁进去,那可就麻烦了。
在这种认识之下,似乎所能做的也就是将新发行的单枚邮票的价格定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就算是完成任务了,“人造卫星”“珠峰”“哈工大”“共产党宣言”4套单枚邮票价格的相对高定位,或许就是这种认识之下的一种无奈表现,上市之后不拉升,只采取几乎一步到位的策略。
这种价格上基本一步到位的模式,也是对于新邮减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回应。这种正面回应,乃是那些新邮预订户最愿意看到的一幕,因为他们的权益有了一个基本的保障,尽管还不能保证每套新邮都不打折,但是一算总账就要好多了,2019年全年邮票算总账不就不打折了吗,也算给了新邮预订户一个基本的交待。
“天问一号”邮票发行在即,它就是面值为1.2元的单枚邮票,整版面值也就14.4元,上市之后版票价格过百元估计不在话下,单枚套票价格也不会低于6元,“共产党宣言”邮票已在之前作出了表率,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现在发行的单枚邮票,无论题材如何差,但计划发行量都已不大,这就意味着打折的概率降至为零了;但是,多枚套票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不是打折,就是徘徊在打折的边缘。
中国邮政今年已发行的多枚套票如下:“庚子鼠”(1套2枚,面值2.4元,计划发行量4300万套)、“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1套2枚,面值2.4元,计划发行量890万套)、“中国剪纸(2)”(1套4枚,面值4.8元,计划发行量790万套,市场参考价2.9元)、“吴冠中作品选”(1套6枚,面值9.6元,计划发行量780万套,市场参考价6.3元)、“红楼梦(4)”(1套4枚,面值5.1元,计划发行量970万套,市场参考价3.9元)、“抗击疫情”(1套2枚,面值2.4元,计划发行量1450万套)、“玫瑰”(1套4枚,面值5.4元,计划发行量890万套,市场参考价,3.6元)、“亚洲文明(1)”(1套6枚,面值7.2元,计划发行量720万套,市场参考价5元)、“动画-葫芦兄弟”(1套6枚,面值6.4元,计划发行量750万套,市场参考价6.2元)、“天文现象”(1套5枚,面值6.6元,计划发行量830万套,市场参考价4元)、“故宫(2)”(1套4枚,面值5.4元,计划发行量880万套)、“新时代的浦东”(1套5枚,面值6元,计划发行量660万套)、“华佗”(1套2枚,面值2.4元,计划发行量780万套,市场参考价,2.3元)、“现代科学家(8)”(1套4枚,面值4.8元,计划发行量695万套)。
中国邮政将于9月26日发行“莫高窟”(1套4枚,面值4.8元,计划发行量790万套)。这套邮票计划发行量不低(如果计划发行量为650万套,才有可能阻止打折情况的发生)。
在上述已发行的多枚套票新邮中,打折的邮票不是因为计划发行量大,就是因为题材不灵,甚至是既无计划发行量优势又无尚佳题材的结合体。“抗击疫情”邮票虽然是除了“庚子鼠”邮票之外计划发行量最大的邮票,但由于它独特的题材,得到了集邮者和投资者的垂青,因而成为了今年已发邮票中溢价幅度最大的品种,今年再出现溢价幅度如此之高的新邮似无可能。
来源:中国集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