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博物馆 看展览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这首《乞巧》
是一首不甚出名的唐诗
简洁道出这个浪漫节日
缠绵的儿女情长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七月桐荫乞巧,现藏故宫博物院
七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
但古人何时开始过七夕,
并无十分明确的说法。
经过史料考证,
现存古书中第一次出现“七月七日”,
是东汉学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
该书以月为序,
叙述一年十二个月之行事,
可视为东汉乡村
岁时生活与风俗的真实写照。
其“七月”条中就记载了七月七日的诸多事务:“七日,遂作麹。是日也,可合蓝丸及蜀漆丸;曝经书及衣裳,习俗然也。作干糗,采葸耳。”
按照习俗,七月初七这天要作酒曲(麹),
用兰草及蜀漆草制作
用于除虫、解毒、治病的药丸,
曝晒经书及衣裳,
这天还可以作干粮
(糗即一种便于保存的干粮),
还可以采苍耳
(即葸耳,古人以苍耳籽榨油燃灯烛)。

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七月乞巧,现藏故宫博物院
古人到东汉时期开始过“七月七”,
主要习俗除了上述内容之外,
其实还有重要的项目:向织女乞巧。
织女之名
在《夏小正》和《诗经》中都出现过。
《夏小正》中说
“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
意味着在七月黄昏的时候
织女三星正在头顶上方的天顶上。
织女星非常明亮,
是北方夜空的第二亮星,
因此,古人用这种星象标志七月份到来。

清姚文瀚七夕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
《诗经?小雅?大东》: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初秋的夜晚,
织女星和牵牛星仅一银河之隔,
银河耿耿,星汉灿烂,
唐人张环在《秋河赋》中吟咏道:
“倬彼昭回,凿天而开,
含秋耿耿,积曙皑皑。
水清浅而不落,光逶迤而屡回,
非碧海之分上,即黄河之转来。
万里直绳九霄,横带奕奕高影。
汤汤连濑,透垂帘于户前,
飞瀑布于云外……”
七夕乞巧对于织女星的崇拜,
可能是因为
七月是妇女们忙于织布做衣的季节,
织女的名字
很可能就是古时候纺织娘们命名,
他们把这颗高悬头顶的明星称为“织女”,
视之为天上的织女之神,
祈求她能够赐予自己
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心思,
织出像云锦天衣一样美丽的织物。

清唐培华牛郎织女扇面,17.5x56.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正如以前七夕节
是唯一一个属于女性的节日一样,
织女星也是满天繁星中
唯一一颗属于女性的亮星。
从古至今,斗转星移,每到秋夜,
织女星都会升上夜空,
给人间女子带来祝福。
东晋葛洪《西晋杂记》
最早提及乞巧,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清乾隆缂丝七夕乞巧图轴,现藏故宫博物院
七夕的夜晚,
妇女们用彩线穿七孔针,
在庭院中摆设香案,
上有瓜果、鲜花、酒、针线等,
向织女乞巧,
在宋代还会摆上一种手捏的小泥人儿
‘磨喝乐’作为供奉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