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与“不同姿态的大熊猫”图稿创作,对于我来说,心情是复杂的,有一些紧张,有一些激动,也有一些自豪。我参与金银币创作时间并不长,也就三四年时间。领导能把这么重大的任务交给我,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对我的信任与肯定。
初期创作过程,包括设计与油土制作,都是在北京完成的。在此之前,朱纯德已经有了一个设计稿,是两枚常规品种的图案:大熊猫攀竹,竹枝被压弯了,大熊猫自己也摇摇欲坠。画面动感十足,充满生命的活力。
5公斤金币是临时增加的规格,直径宽达150毫米。如果简简单单只有一只熊猫,明显过于单薄,也无法凸显主题,所以才决定另外设计相对复杂的图稿。
接受任务后两天,我脑子一片空白,不是害怕,而是一种敬畏。因为如果按直径150毫米4倍放大,油土就要做600毫米。在如此之大的尺幅上,要丰富、生动、流畅地表现主题,绝非易事。也考虑过多种构图方案,但都不是很满意,没等拿出来自己就先把它自我否定了。最后10款“大熊猫”大团圆构图是无意中触发灵感,眼前一道亮光闪过,马上捕捉到手,很兴奋。其初衷十分简单:既然是10年的阶段性总结,那就直接将10 款“大熊猫”做一次集体亮相,这也是中国熊猫金币发行史上最理想的回顾。向朱纯德汇报后,他也很满意,立即拍板敲定。虽然意念构成,但如何在币面上展示这10款“大熊猫”,也费了不少心思。我画了不少草图, 有刻意,也有随意;有纵列,也有横排,但效果都不是很好。最后想到以朱纯德设计的“大熊猫”为轴心,外环10年来发行的10款“大熊猫”图稿。草图画出来,有画面也有感觉,这也是非常精妙的构图。10款“大熊猫”环列成圈,再加外圆之圈、内圆之圈,大小共12个圈内套圈,圈外环圈,圈圈相依,又圈圈相转。本是呆板的静态的组合方式,由此一来,丰富,鲜活,充满盈盈动感。
但10款“大熊猫”如何排位,当时也动了不少脑筋。本想按年代顺序排列,但组合成图后,整体不太协调,难免有“重”与“叠”的杂乱。于是索性“排名不分前后”, 纯粹从艺术设计角度,按10款“大熊猫”不同构图进行交叉排列,果然画面舒适,有起伏跌宕的美感。其中,1982年面世的“大熊猫”是核心中的核心, 地位不可动摇,于是将它作为基石,放于下端正中位置。1985年亮相的“大熊猫”,动作类似荡秋千,朝向又与1982年“大熊猫”坐姿相对,便将它置于对应的上端。两款有外环的“大熊猫”,一左一右设置,类似熊猫之耳。如此排列下来,既有它的规则性,也有它的节奏感。
(转载自《中国现代贵金属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