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对“特供特价”这个词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特供特价”是商家的促销手段,是用优质低价来促销产品以打开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居家过日子的老百姓,也愿意用较少的钱买到性价比较高的各类商品。最终的结果是供销双方皆大欢喜,可谓“双赢”。
然而,“特供特价”在集邮界变成了“用限量印制和制作的邮品,以很高的价格出售给邮人”的代名词,甚至有时还要“摇号供应”。
很多集邮者怀着“拥有”和“求全”的心态,为此就要经过一番打拼,有的人起早贪黑地去排队,有的人要在网上注册后参与摇号,有的人找门路、托关系。
集邮者买到“特供特价”邮品后的心情又是如何呢?似乎这并不是卖方关心的事了。
集邮是一种收藏爱好,是一种文化,也有保值增值的功能。集邮者好不容易买到的“特供特价”邮品,自然要关心其市场价格。越是担心,越是“出幺蛾子”,这些“特供特价”邮品上市后,市价往往呈现高开低走,不久就会跌破发售价,有的甚至还会跌破邮票的面值。集邮者辛辛苦苦买来的邮品不值钱了,只好忍气吞声,无奈地自我嘲笑道:“自找的!”
这些“特供特价”邮品究竟怪异在哪里?笔者就用事实来说明。
“特供特价”邮品有不少,如佳邮评选特供、集邮展览特供、邮协会员特供等,无一不是高溢价的邮品,包含特供邮品的豪华册更是五花八门。
面对这些“特供特价”邮品,一些有经验的集邮者常提醒众人:“捂好自己的口袋,管好自己的钱包。”让大家不要花冤枉钱买溢价邮品,更不要购买豪华邮品。邮人购买了这些所谓的“特供特价”邮品,真要是需要用钱时拿到邮市去卖,常常要按大大低于发售价的价钱出让才能换成现金。收藏了很多年不仅没有增值,就是连成本也保不住,着实令人心疼
笔者有位亲戚,知道笔者喜欢集邮,又听别人说收藏邮品能增值,就经常托我买些“特供特价”邮品。笔者多次跟他说:“购买这些邮品是要赔钱的。”他总是用怀疑的眼光看着笔者,似乎认为笔者不愿意帮忙。
笔者无可奈何,只好帮他买下各种“特供特价”邮品、豪华邮品。前年,他家中急需用钱,就托笔者帮他把这些堆积如山的邮品卖掉。笔者本想推脱,让他自己到邮市去卖。他说信任笔者,一定让笔者帮助去卖。
笔者实在推脱不掉,对他实话实说:“这些东西市价大概就是原来购买价格的一半。”这位亲戚一下子生气了,说我“黑”“不诚实”。这位亲戚日后没法再来往了,都是“特供特价”惹的祸。很多人收藏邮品增值的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非常残酷的。
再说说生肖邮票大版票的供应。生肖邮票深受老百姓喜欢,生肖邮票发行了一轮又一轮,邮人购买的热情总是不减,很多人甚至在生肖邮票发行的前几日就到邮局门口排长队,就是为了能买到一个大版票邮折。
然而,只有很少的销售网点限量零售大版票邮折。大多数网点根本不零售大版票邮折,变着花样制作的各种高溢价的生肖邮册倒是不少。先不说那些售价高得离谱的邮品册,就是这些大版票邮折和小版张邮折不知何时也成了“特供特价”邮品。
邮人要在线上和线下注册登记,摇号产生购买权。生肖小版张面值为14.4元,大版票面值为38.4元,包装成的简易邮折发售价却高达32元和78元,加个成本几元的纸壳和塑料袋就将发售价提高一倍多,溢价实在是高。
近几年生肖邮票市价一直在下跌,不少邮人就到邮市去买,经常能买到低于发售价的大版票邮折。目前,中国集邮总公司的“丁酉鸡”和“戊戌狗”大版票邮折市价仅分别为57元和68元(原发售价88元)。
这些年发行的个性化邮票,原版票中一般含有12枚或15枚邮票,单枚票面值是1.2元,整版面值就是14.4元或18元。邮人几乎见不到原版票销售,买到的很多都是加了硬纸壳和塑料袋包装的原版票,而这个包装的费用充其量不会超过5元,发售价却高达45元或更高,溢价之高令人咋舌。
由于销售数量有限,一些集邮者往往要事先打听邮票首发日在哪个邮局可以买到,好一大早赶去排队购买。笔者是个性化邮票原版票的收藏爱好者,有时赶到邮局买一个版票折,更多的时候是在版票折发行后到邮市购买的。大多数个性化邮票版票折发行后的市价仅为20元左右,不到原发售价的一半。
上面林林总总说了些“特供特价”邮品的现实情况,只是冰山一角。这些邮品对集邮者的影响很大,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简述如下:
首先,不能正确地传导集邮的文化属性和增值属性,严重误导集邮者,特别是对集邮新人树立正确的集邮观造成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宣传“特供特价”邮品量少、市价高,激发一些集邮者的购买欲望。
而当集邮者日后要将其卖出时,副作用就表现出来了。邮品价值的严重缩水甚至导致朋友失和、夫妻反目、家庭破裂,让一些人深深地感到当初买这些邮品就是上了当,从此远离集邮。笔者周边的集邮者中,这样的人并不鲜见。
其次,邮品的高溢价搞乱了邮市的正常运行,成为市场正常交易的严重破坏者。许多人不禁要问:是谁给了有关部门按垄断价格销售的特权?一些投资者和投机者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参与相关品种的炒作,使得这些邮品在多数情况下市价高开低走,最后则是打折被抛售。
多年培育起来的邮市,如今充斥着大量高价邮品册,不但套牢很多投资者和集邮者,还抽走邮市中宝贵的资金,致使邮市行情长期低迷,对邮市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再次,破坏了集邮零售网点与集邮者的和谐关系。集邮者往往在发行之初买不到这些“特供特价”邮品,集邮零售网点有时搭售一些无人问津的邮品,大家都是满腹牢骚。而“幸运”地买到“特供特价”邮品的人也是忐忑不安,生怕邮市价格比发售价还低。最终,邮品市价打折了,众人更是一肚子怨气,没了好心情。
最后,严重地破坏集邮事业的健康发展。从目前的情形看,集邮公司和集邮协会像是夫妻开店。集邮公司自然要图利,心思都用在经营上。集邮协会也变成营销工具,经常搭台搞“特供特价”邮品的鉴赏会,帮助集邮公司赚钱,把集邮的文化属性抛在一边。有这种不正确的思想作怪,何言集邮事业和邮市的健康发展。目前,集邮者大量流失,与这些做法有着很大的关系。
笔者集邮已经40年,尝尽酸甜苦辣,希望集邮事业能够健康发展。
在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端正经营思想,放弃垄断经营思维,理顺邮票发行的供需关系,让邮票发行真正地进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集邮公司不要再搞那些令人唾弃的离奇古怪的营销手段,真正做到集邮公司和集邮者双赢。
以上为笔者个人浅见,希望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指正,也希望大家都来发表真知灼见。
来源:中国集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