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举行——把“时代”带入“丹青”-摸鱼集藏
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举行——把“时代”带入“丹青”-摸鱼集藏
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举行——把“时代”带入“丹青”-摸鱼集藏
1月4日,“时代丹青·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开幕。这个被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誉为“2020年‘开门红’”的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现代工笔画院、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共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地300余位艺术家的工笔画精品,其中包括257 件入选作品(含61 件入会资格作品)和40 件特邀名家作品。徐里在开幕式的致辞中赞扬这次展览水平高、主题鲜明,老中青三代艺术家共同呈现了中国工笔画近几年的发展历程和创作成果。他认为展出的作品接地气、有生活、有情怀,从多样的艺术语言中体现了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新生代的探索思考。他尤其赞扬了现代工笔画院院长王天胜等老一代艺术家坚持把教学课堂搬入现实生活、搬进大自然的具体实践,认为带领青年画家到生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汲取灵感、去寻找动人题材,正是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到了实处,这也是展品可看、好看、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全国现代工笔画展是现代工笔画院和中国美协联合打造的关于工笔画艺术的品牌展,首届于2010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行,第二届于2014年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同步举行,今年是第三届。三届展览,用王天胜的话说,有一个递进关系,也呈现出了工笔画在当代的发展之路。首届致力于提出现代工笔理念,采用面向全国广泛征稿的方式;到了第二届,适逢书画市场火爆,作品的商业化走向让很多画家的作品开始出现浮躁,于是展览提出“精致立场”主题,目的是强调工笔画的品位和精神,呼吁画家们静下心来;而这一届,则体现的是当代性,尤其是画家们引进的新理念、新技法、新思考。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副主席胡振民,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覃志刚,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杨承志,中共中央编办原副主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原会长王澜明,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申万胜,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原副巡视员林立,解放军艺术学院原副院长梁玉师,中国美协展览部主任董竟成,中央美术学院终身教授蒋采苹,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魁正,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勃、苏百钧,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原副所长王镛和艺术家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主持。近300件作品分三个展厅陈列,名家精品与青年佳作联合讲述着现代工笔画艺术继往开来、在传承中创新的时代特点,也反映着现代工笔画院立足传统、体现现代、鼓励创新、培植新人的办学宗旨。谈到画院办学,王天胜在发言中感慨道,现代工笔画院到今天成立整整十年,画院在前行中始终坚持四字方针:传承开拓。传承,既包括向古人学习也包括邀请德高望重的当代工笔画界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授课;开拓,指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把现代最新的理念、技法传授给大家。到生活中去接地气也是现代工笔画院一直坚持的办学思路,从2010年至今,画院每年举办采风活动,人数最多时超过200人,足迹遍布天南地北,每一位参与采风的学员均感觉收获累累。在开幕式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尚辉、王镛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理论研究部主任于洋等美术理论家,蒋采苹、李魁正、胡勃、苏百钧等画家,围绕本次展览主题,就工笔画艺术在当代呈现的状貌、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空间进行了讨论。会议由尚辉、王镛主持。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展览展品齐整、主题突出,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有明确的立意。这与美术家们坚持走进生活有关,只有真正地走下去、到生活中去发现,作品才能耐看耐读。谈及当下工笔画缺乏写意性、远离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总体评价时,郑工认为,现在多谈工笔画的写意性,说明工笔画缺乏自信,有没有可能重新建立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即在写意的另一面承认制作性,因为制作没有什么不对,它也有精神性。工笔画的制作性很强,我们不要羞于谈这一点,回避制作性会让工笔画觉得气短。为什么工笔画能在国展中占有那么大的江山?因为时代需要。时代需要大画,需要非常丰富地表现眼前的生活,需要极强的叙事性,需要把每一个细节展开来解读。制作本身是有一套技术语言系统做支撑的,大家所做的各种尝试、探索个人风格,其实都是在完善自己的技术系统。在一笔一笔画出来、染出来的过程中,一定是有精神投入的。因此工笔画应该自信,其发展空间也很大。谈及“时代丹青”主题,王镛认为,从展览看,不同的画家对“时代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是多元化的,主题性创作可以表现时代精神,日常生活题材也可以表现。参展的青年画家作品的主题几乎都是日常生活,表现青年一代的形象、画自己生活的圈子,题材本身就有时代气息。但是,有些作品中使用的元素还是偏概念化、贴时尚标签,比如都拿着手机。除了手机这样的时代标签,我们还能怎样表现时代感,这是需要青年画家思考的。胡勃专门就“接地气”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作品里有没有生活气息、能不能传递精神面貌,接地气非常重要。但深入生活,只是接了“地”,如何接“气”才更重要。接气是要抓住人的精神脉搏,抓住特别能够打动人心的最美的那个点。展出的作品中,有的在这方面还有探索空间。面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传承文脉,不能离开传统,如传统根基不牢,工笔画艺术作为民族的优秀艺术就会缺乏根性。根深才能叶茂,才能结出硕果。“我们缺的不是创新,而是传统。现在的创作里面,外来的元素太多了,外来的元素要不要?要,但是需要融合。融合是第一步,融会、融化才是目的。不能把外来的东西直接照搬,要消化,要融化到我们传统的文脉中去,把人家的文化化成自己的文化,这才是工笔画发展最需要思考的。”丁宁赞扬本次展览在体现工匠精神方面成绩突出,认为在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自我超越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于洋则认为过度强调工笔画的写意性会形成另一种造作,他从展品中看到了许多新表现、新角度,也看到了风格构成的过度化,提醒画家过度强调构成会成为创作的枷锁。尚辉在总结时认为,如果这次展览还存在问题的话,那就是格调还有待提升。用胡勃的话说,总体感觉偏弱,“我们要强起来,强精神!强气!”据悉,本届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至8日,将于1月15日至2月16日在广东中山美术馆展出。《时代丹青·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展作品集》也同时出版发行。

留言信息
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举行——把“时代”带入“丹青”-摸鱼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