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画家颇多逸闻趣事。从小最常听到的是王羲之“写经换鹅”的故事,后来知道有两个版本:一则是《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这个故事是说王羲之亲自到老婆婆家去赏鹅,老婆婆却炖了鹅来招待他。记载的年代较早,或许真有其事。另一则是南朝书法家虞龢《论书表》载:“羲之性好鹅,山阴县禳村有一道士,养好鹅十余,右军清旦乘小艇故往,意大愿乐,乃告求市易,道士不与,百方譬说不能得。道士乃言性好《道德》,久欲写河上公《老子》,缣素早办,而无人能书,府君若能自屈,书《道德经》各两章,便合群以奉。便住半日,为写毕,笼鹅而归。”讲的是山阴道士了解羲之爱鹅,设计让王羲之写《道德经》来换,因添加了更多的文人情怀,因此流传更为深远。后来许多诗人、书画家以此为题材写诗、作画、写字,比如李白有诗云“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再比如启功喜欢单写一个“鹅”字,而画羲之爱鹅的作品更比比皆是。这一类故事当然还有很多,但真假难辨,扑朔迷离。近现代尤以齐白石“换白菜”的故事流传甚广。而新近发生在画家范扬身上的一件“投桃报李”的趣事,我却是亲历者,记录如下,添一雅趣:阿训是书画爱好者,也是范扬的朋友,尤其喜欢范扬的作品。或许是爱屋及乌的缘故,阿训对姓范的人特别关注。说野史,他爱说范蠡爱西施;读文章,他爱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到范姓的画家,他津津乐道,如宋代的范宽、当代的范曾;他和范扬更是多有交往。每当看到范姓的印章、石刻、砖铭等,他也都特别留意。前不久,阿训淘得一块砖砚,手掌大小,近方形,厚重,由一块残砖磨制而成。一端还保留着两个凸起的字迹“范氏”,隶书,线条清晰,匀称有力。砚堂不深,细腻光滑,几可照人,可盛半杯水,实乃匠心独具之作。我对阿训说:“秦砖汉瓦,历代文人无不喜欢,齐白石一出湘水时,在去陕西的路上曾捡到一块秦砖,宝贝得不得了。”阿训笑笑说:“可惜了,这不是一块阿房宫的砖,应该是晋砖。精美之处在范氏二字。”我又说:“看,已经玩熟了,原藏家对它也十分喜爱,定是常常把玩,不知是不是真能做砚台用。”阿训言:“没问题,细腻光滑,不伤笔毫,密度之高,坚如铁石,真能和乾清宫铺地的金砖比一比。我实验过了,虽然比不了澄泥砚,也是可以哈气成珠的,倒满水,第二天一滴也不少。”因为有“范氏”二字,阿训打算赠送给范扬。己亥年冬至日前,我们拜访了范扬。范扬看了这款砖砚,爱不释手,几次拿起来把玩,对“范氏”二字极为赞许。他还说:“阿训送我这么好的砖砚,我很喜欢,我也要表示一下心意,那我画一个砚台,纸的,只能看不能用。”范扬性情随和,平易近人,说话风趣幽默。他的工作室内,学生、朋友以及慕名而来的粉丝聚集在一起,其乐融融。范扬一边说着话,一边提笔蘸墨,只几下就将这块砖砚画于纸上,形神兼备。他加一点点赭石,砖砚的沧桑之感立现。他又题曰:“庆训赠范氏砖砚,我投桃报李,报之于李氏也。”题毕,他读了一遍题跋,爽朗地笑着说:“这个好玩,有趣,这是一段交往故事。”观者无不呼精彩。我原先也见过范扬写生画山水,他在说话间运笔如飞,一幅精彩的作品很快就呈现在眼前。今天再见画砖砚,更惊叹于他这“顷刻而就”之神技。从看他画《砖砚图》(见附图),我想到范扬画的“世事绘”系列,也都是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之笔墨。世事绘包括国际国内新闻事件、老百姓的事、奇闻趣事、体育赛事、各国领袖、世界名人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小事趣事等等。事无大小,日常所见,只要他喜欢,情之所至,随手画来,无不成图,可谓包罗万象。范扬说:“国际国内,能知天气;家长里短,能接地气;而三才之中,自有我在焉。”笔墨当随时代,范扬的“世事绘”系列最能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他对这个时代的重要贡献,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绘画本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