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谊、方增先、詹建俊、钱绍武、朱颖人……新中国美术史上70个闪亮的名字齐聚一堂,壮阔的山水、鲜活的人物、美好的生活……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四大门类共陈一室,全面反映新中国70年改天换地、震古烁今的发展变化。2019年12月29日,“培根铸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人美术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70位活跃在创作一线且成就突出的美术家创作的160余件精品力作,这是对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回顾和展望。展览所邀请的美术家大体分为两个部分: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家和中青年美术家。第一代美术家虽至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在创作上仍保持着虎虎生气,笔耕不辍,佳作迭出;坚守在创作第一线的中青年美术家们,成长于新时期,活跃于新时代,在当代美术格局中发挥着精神引领和创作导向的作用。可以说,第一代美术家与中青年美术家所构成的强大阵容,不仅内含着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逻辑,还昭示着中国当代美术的未来与希望。本次展览邀请的都是健在的且近5年内仍在创作中的美术名家。令人遗憾的是,在展览收件过程中,杰出的中国画大家方增先先生不幸因病逝世。新中国建立前后入校的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美术家,他们年届九秩,历经70年新中国建设和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全过程。参展艺术家、中央美院教授詹建俊就是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中央美院学生,他的同学靳尚谊、全山石、方增先、钱绍武、朱颖人以及同代人赵宗藻和比他们稍早的潘鹤、周韶华、钟涵,和比他们稍晚的郭怡孮、张立辰、吴山明、吴悦石等共同构成了共和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新中国美术家的第一方阵;中青年美术家中,最年轻的也已经年届半百,大多年逾花甲,其中冯远、徐里、曾成钢、吴为山、李象群、田黎明、唐勇力等为新生代的代表,实际就是当今美术界创作的中坚力量。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初期,还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些美术家们都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守正创新,从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时代变迁中吸取营养,创作出一大批具有时代精神的佳作,较好地实践了文艺“培根铸魂”的宗旨。参展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各异,其中包括方增先的《帐篷里的笑声》、朱颖人的《高山之巅》、周韶华的《昆仑余脉》、张立辰的《回首故乡》、郭怡孮的《在水一方》等经典国画作品;全山石的《盛装的塔吉克姑娘阿依古丽》、靳尚谊的《新疆老人》、詹建俊的《风雪行》、张祖英的《血色长城》、广军的《独舞》等经典油画和版画作品,以及潘鹤、钱绍武等创作的雕塑作品,全景式地反映了新中国70年来的发展变迁,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66岁的油画家韩玉臣,多年来专注于西藏题材的艺术研究,曾20多次深入藏区第一线,采集到大量素材,创作了100多幅作品。他说他是这70位艺术家里唯一没有受过美术专业院校教育的非职业画家,这次能和他的老师、92岁的旅美画家张文新的作品一起参加这个展览,感到非常荣幸。从2013年起,韩玉臣带着他的油画作品走遍了欧洲诸多国家,举办了将近20场个人展览,向全世界展现西藏之美,传达中国故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说,这些作品既充满个人面貌又体现出时代风格,使得展览整体呈现出厚重、饱满和丰富的特点。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认为,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感受到每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理想的执着坚守,同时也体现出每一位艺术家在同步时代的过程中热爱生活、尊重传统文化的精神面貌。在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纪连彬看来,无论是对共和国美术历史的梳理还是对画家个体的艺术研究,这个展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中国美协名誉主席冯远,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第九届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在开幕式后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的美术理论家和美术家们一致认为,70年来,美术家们一直致力于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建构,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现代性命题。如“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油画的民族化”“雕塑的本土化”“传统美术资源的当代性转换”等。经过70年的追求与奋斗,美术家们已成功地在西方现代主义体系之外,建构了一种具有东方宇宙观和价值取向的现代美术话语体系,为世界现代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