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玉良 静物
潘玉良爱花,大多数静物创作中都有花的身影。牡丹,芍药,玫瑰,月季……诸如此类的花卉一画再画,不知厌烦。对于潘玉良而言,一生两次旅法,因为各种原因延迟归国,花谢花开的过程里,潘玉良对花卉的描画增添了一丝惆怅的叹惋。潘玉良第一次赴法经历之前,曾在刘海粟主办的上海美专接受过大量的美术专业技法学习。当时正值西方美术界推陈出新,以印象派为首的先锋艺术家渴望从古典写实技法的桔桎中摆脱出来,潘玉良的第~次留学彻底让她与写实风格决裂。早期时期的潘玉良,对于各个流派都有借鉴。但在法国的留学经历,让她认识到古典技法的衰微,对于印象派的接触,使她大胆的接受并有所应用。
潘玉良1936年创作的这幅花卉作品,在笔法上吸取了塞尚,梵高的精髓,色块涂抹随意,花朵随风摇摆,娇艳欲滴。在对叶子的勾勒上“融中西画于一治”,吸收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线描,融合了西方绘画的勾勒,将叶子招展的姿态、娇艳的花朵在红蓝两个花瓶映衬下格外耀眼。
面对当时国内国外思想潮起潮落的情况下,潘玉良吸取了各个门派的技法精粹,真正的找到了个人风格。她并没有单纯的接受西方影响,摒弃中国传统国画,也并没有像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风格派那样一味排斥外来风格。她像是一朵花,尽情的吸收着各种营养,绽放着她最爱的色彩。在后期,她将传统国画的线描应用在作品中,将国画的意境美和民族传统文化融合于创作中。她的静物画风格吸取了印象派的外光技法,后期接受野兽派,抽象派风格,加上对本民族传统技法的感悟,着色艳丽,用笔夸张,没有女画家的温婉,反而有着超越普遍画家的气势。她懂得色调的互补搭配,在对花朵的描绘上,将自己置入花丛中,仿佛自己就是那朵花瓣,舒展身体,迎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