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1642-1708),广西桂林人,原名朱若极,字阿长,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明亡后出家为僧,以画为寄。法号元济、原济,常署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枝下叟、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零丁老人等。在宣城十年,与释半山、施闰章、梅清、梅庚、吴肃公、江注等交游,为黄山画派巨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工书法,能诗文,尤善绘画,山水、花卉、人物无一不精。存世名作有《罗汉百开册页》《搜尽奇峰打草稿》《山水清音》《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洪武五年(1372)在独秀峰下建靖江王府。崇祯十一年(1638)石涛的父亲朱亨嘉袭封,隆武二年(1646)四月被缢杀。所以石涛名号中的“清湘老人”“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都带着对明代的怀念,“苦瓜和尚”以苦瓜自喻,外青内朱,青谐音为清,代指清朝,朱代指明朝,寓意“身在曹营心在汉”,“瞎尊者”即是渴望复明的意思。他早年绘画的师法与他的内心一致,以古为师,笔墨细腻。大约在四十岁前后,石涛的境界渐高,开始不再对过去和古法存有过分的执念。石涛42岁时,在自己的《山水册》上题到:“今人古人,谁师谁体;但出但入,凭翻笔底。”又云:“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可知其对古与今、“他法”与“我法”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在他44岁时,康熙皇帝南巡,石涛与众僧一起接驾,这标志着石涛已经开始尝试放下我执,从怀念明朝逐渐走向现实。他44岁所画的《山水册》上题有“今问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时捧腹曰:我自用我法。”这说明石涛的内心的我执开始走向解脱后,其艺术追求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从传世作品来看,55岁前后,石涛启用“大涤子”,标志着他全新艺术境界的开始,这得益于他对老子的理解。《老子》中有“涤除玄览”一语,而石涛名曰“大涤子”,并提出了著名的“一画”论:“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此时的石涛以“无法”为“有法”,风格多变、逸笔横生。此处所说的“无法”不是对法的舍弃与否定,“有法”也不再是对成法的拘泥或执着,而是弱化了有与无之间的界限,从而在技法上获得更多的可能,接近“涤除玄览”的境界。本幅《茱萸湾》扇面藏于苏州博物馆,为三段式构图,以平远法为主,远山用花青色晕成,中段画一木船游于湾中,上有四人似在攀谈。扇页上有三处题字,最长的一段为石涛自题,中段为黄逵所题,末段是石涛补题。石涛诗云“茱萸湾里打西风,水上行人问故宫。秋草茫茫满天雁,盐烟新涨海陵东。邗沟呜咽走金堤,禅智松风接竹西。城里歌声如鼎沸,月明桥上有乌啼。广陵城上月儿圆,广陵城下水如烟。乳燕乍飞天乍晓,姜家墩后买游船。”另有款云:“己卯,《广陵竹枝》写为公逊年道翁博教,清湘陈人大涤子济。”可知此画作于1699年,石涛此时57岁。黄逵题云:“杨柳堤长桃乱开,海陵水涨广陵来。此船宽敞吾思买,又可游湖又避灾。黄逵戏题。”石涛又补题:“春去凫沉,秋来雁眺。缱绻王孙,风流窈窕。”此时石涛已用了“大涤子”的号,长诗中流露着对“故宫”的不尽怀念,又在补题中自称是“缱绻王孙”,而石涛的朋友黄逵则诗云“游湖又避灾”,一语道破了石涛的想法。是知老子所说的“涤除玄览”也并非易事,石涛的内心仍有纠结。按照朱良志的说法,扇面是石涛在朋友相聚时完成的,当时扇面上提到或题字的诸人都在座,那么石涛在这一扇面所题的诗文,就属于心灵开始走向解放后的纪实性自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