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来到摸鱼集藏! 登录
首页
>
交流论坛
>
艺术文化交流论坛
>
张晓刚 里与外—大坝-摸鱼集藏

张晓刚 里与外—大坝-摸鱼集藏

发表人资料
普通会员
分享
投诉
评分
留言
发新帖
张晓刚 里与外—大坝-摸鱼集藏

1

张晓刚 里与外—大坝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张晓刚,在学院接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熏陶的同时,对西方的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也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在四川美院就读期间就凭借《天上的云》和《羊群远去》等作品在中国画坛崭露头角。在当时,中国架上绘画似乎走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一头是过于现代的图像绘画、符号绘画,另一头是依然处于现代艺术阶段的现实主义绘画。尽管已经开始受画坛重视,张晓刚对个人艺术风格与路向却日渐迷惘,在迷惘及郁闷之下,德国卡塞尔大学的短期学术交流邀请,来得正合时宜。欧洲之行让张晓刚受到了异邦文化的强烈冲击,回国后,他对自己作为一位中国艺术家的身分有了更清晰的理解。这个新的灵感,配上他随后发现家人的旧照片,从而展开了他著名“血缘:大家庭”系列。2002年开始的“失忆与记忆”系列则是通过从电影或电视屏幕定格的影像上探讨“记忆”与“失忆”之间的梦幻式辩证;2006年后,张晓刚将“记忆”的范围进一步延伸,他开始尝试在社会主义的历史中寻找形象资源,在“里和外”系列中,艺术家从记忆中红旗、喇叭等无生命的承载物中挖掘出记忆的隐匿存在;这些隐匿的存在也直接启示出“绿墙”系列中的象征化风景。冷林说:“无论‘大家庭’、‘里和外’,还是‘绿墙’系列,张晓刚持续反复地强调一种历史性。在他的绘画里,这种持续反复观看的历史和经历,被一次次地以记忆的方式‘修正’,而‘修正’是一个持续不断寻找方向的努力。


这件恢弘巨制的《大坝》为“里和外”系列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纵观这个系列,可以看出艺术家风格上的转变,画面像是一张对焦不准的模糊照片,基本采用灰色为主色调,张晓刚曾说:“灰色带给人一种和现实疏离的感觉,一种怀旧的感觉。灰色表达了我的个人情感,这也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喜欢灰色的感觉。这是一种遗忘的感觉,却能唤起梦境”。画面主题也从中国传统家庭人物转变成极具社会发展的建设场景,大坝上随风摇曳飘扬的彩旗,聚焦清晰可见,作为社会主义历史中热火朝天建设现场的重要视觉要素,尽管画中人物缺失,却足以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那一代劳动人民的革命激情。那些有关往昔历史的影像,那些曾经安定而祥和的生活场景,那些朝气而蓬勃的建设场面,纷纷进入到张晓刚的视野,并再次恢复了我们的记忆。同时,画面中依旧保持着从“血缘:大家庭”中抽离出的,象征他个人风格符号的彩色光斑,这些本来看起来很普通的社会主义建设场景通过他的油画转换呈现出来一种中国时代的印记和回忆。吕澎也曾在《忧郁与伤感的精神史——张晓刚的艺术》一文中做出评述,“艺术家保留了历史的典型符号——红旗、大喇叭以及其他一些历史道具,他指望在自己重新描述的历史场景中唤起人们对于历史和历史问题的双重追忆和解析。艺术家当然不是提供理性的政治解答,他仅仅是将自己多年来对人生、历史以及人的精神性的思考继续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便对内心有所慰藉。


90年代初在德国,张晓刚最大的收获是见到了来自前东德的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他是受到格哈德·里希特“照片绘画”影响的代表画家之一。出生于前东德的格哈德·里希特,同样接受了苏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教育,而里希特的“照片绘画”为大批处于绘画两难境地里的中国艺术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转折,这种模糊性的折中绘画形式更像是在传统与前卫之间的缓冲,艺术家从而找到了一种新的语言来描绘自己的故事。将摄影和记忆融合,对影像所展现的细节进行微妙的处理,使作品的真实情感得到更好的体现。张晓刚《大坝》画面所追求的模糊性既是他绘画风格上的主观呈现,也是对于摄影所追求逼真与清晰性的视觉追求的背道而弛。画面被横向的笔触均匀地抹平,给人一种时间凝固在那一刻的宁静与理性。


张晓刚将“里希特式”的绘画语言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主题性绘画的特点。张晓刚成功的证明,技法纷繁复杂,但艺术所要表达的“精神信念”更为根本,创造时是否带有艺术家本人的“敏感性”、“创造力”与“探索精神”更为重要。


发布时间2019/12/17 15:27:45
浏览次数1
留言信息
将该帖推荐给好友
确认
把我的留言抄送给
的站内信



经营许可证备案号:苏B2-20170460  |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7052759号-1  |  版权所有:南京金网艺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