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来到摸鱼集藏! 登录
首页
>
交流论坛
>
艺术文化交流论坛
>
苏天赐 秋云-摸鱼集藏

苏天赐 秋云-摸鱼集藏

发表人资料
普通会员
分享
投诉
评分
留言
发新帖
苏天赐 秋云-摸鱼集藏

1

苏天赐 秋云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意象之美是苏天赐风景创作的独特魅力,所谓“意象”,苏天赐曾解释道:
“意象出于愿与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心灵,它将风云、张弛、兴衰、虚实、疏密重新排列,有其常理,而无定则……在画面建立起和谐的具有人文品格的家园。”①正是凭借这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不断探索,苏天赐开创并发展了独具东方审美趣味的意象油画新式样,他始终秉承恩师林风眠“调和中西”的艺术理念,与同门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一起在各自领域探索,共同成为中国油画的领军人物。

烟雨迷蒙的江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苏天赐几乎每年春、秋都会到太湖小住,别具风情的江南水乡早已成为他热爱的“第二故乡”,这幅《秋云》创作于1995年,是苏天赐“江南风景”题材的集大成者。苏氏曾言“江南的风景最美的时候,是在薄云遮日之时”,其美感在西画讲求的明确光源下无法体现,因此画家决心走别人不画的“偏路”“破除西方的框框”,其笔下的江南多为阴天、梅雨天景致,显得烟雨迷蒙、典雅悠远。《秋云》正是如此,天上薄薄的云舒展开来,随着秋风飘荡,微弱的阳光穿过,笼罩着最美的江南,万顷碧波浩浩渺渺,顺着沙渚接连苍穹,这种“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表现方式,是苏天赐江南风景的重要特点。

清新婉约的色彩
1987年苏天赐得到一个访问法国的机会,在短暂的行程中,他造访卢浮宫二十多次,越发觉得应该画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他的画风更加概括简练,对色彩运用愈发自由写意,有时稀薄地盖不住画布,有时是数层透明或不透明的颜色互为渗透覆盖,从而产生极为丰富的色层。《秋云》的近景是山野间一片的红叶,仿佛在燃烧一般,右下角甚至用浓重的褐色来概括“红海”,远处山脚下却还泛着黄和绿,大自然丰富的色彩都逃不过画家的眼睛。江南民居似乎想静悄悄地隐匿于秋色,但炫目的粉墙黛瓦又让它跳脱出来,形成另一道风景。


左下角枝桠干枯的树似尖刀般地斜插入山岗,苏天赐画萧疏枯木常用细小的画笔上挑,创造出如同中国画“飞白”的效果,有效地拓展了油画语言,在清新婉约的色彩中渗透着强烈的水墨韵味。

吴冠中先生曾评价“苏天赐油画是讲究笔墨的”,在《秋云》中,色彩蓝白相间、红中点绿、以黑衬白,焦、浓、重、淡、清的水墨设色方法被苏天赐融入油画创作,得以创造出充满“诗性”的中国传统山水意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唯有纵意挥毫,不囿事物外表,始能得其神,“写意性”已成为苏天赐风景画的重要美学特征。


俯瞰统领的视野


苏天赐的风景画具有一种俯瞰式的大局观,近景、中景、远景组成丰富严谨的构图。

《秋云》整体画面让人感觉一阵秋风从右面吹来,树叶、云彩、湖面都不由自主地向左摆动,这种典型的“苏氏构图”还出现在《皖南秋色》《春风掠过太湖》等作品中。

更值得称道的是右下角褐色的涂抹,又将画面向右拉扯,以实现视觉上的平衡;

倾斜的山坡划破湖水与山脚的平面,组成“之”字形严谨构图,上半部分的蓝天好像伸手就可触摸一般,轻轻地覆盖这片沃土;

树枝遒劲刚硬的线条,与大面积色块形成虚实相生、疏密有度的丰富视觉张力。

有学者认为:

“苏天赐的大批风景画,均以前景寥寥几株树木的荣枯,分别代表大自然的春夏秋冬,这也形成了苏天赐风景画构图的一大特点。


“东方的意趣,西方的实感;

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是苏天赐对自己艺术的追求。

在他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里,坚持从自然汲取营养,于油画中倾注民族传统精神和生活气息,秉持“物我合一”“寓情于景”,正迎合了“天人合一”这一东方哲学命题。


发布时间2019/12/11 12:00:02
浏览次数1
留言信息
将该帖推荐给好友
确认
把我的留言抄送给
的站内信



经营许可证备案号:苏B2-20170460  |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7052759号-1  |  版权所有:南京金网艺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