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来到摸鱼集藏! 登录
首页
>
交流论坛
>
邮票集藏交流论坛
>
邮票上的伦敦和大英博物馆-摸鱼集藏

邮票上的伦敦和大英博物馆-摸鱼集藏

发表人资料
管理员
分享
投诉
评分
留言
发新帖
邮票上的伦敦和大英博物馆-摸鱼集藏

手绘伦敦景点 作者:檀怀宇

塞缪尔·约翰逊说:“一个人如果厌倦了伦敦,那他也就厌倦了人生。”对热爱集邮和博物馆旅行的人来说,伦敦亮点太多,即使花上100天也不可能将“伦敦的精彩”悉数收入囊中。

手绘大英博物馆藏品 作者:檀怀宇

无论网红照片里最常见的景点,还是大英博物馆中耀眼的“明星”,当它们遇到邮政文化,碰撞出的注定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印记。

特邀嘉宾 檀怀宇

今天的边走边看,我们带您领略邮票上的伦敦和大英博物馆。

邮票上的大英博物馆

作者:檀怀宇

前年我在英国进行了一次深度博物馆之旅,伦敦市内大大小小的知名博物馆都没有“放过”。当然,在英国众多著名的博物馆中,馆藏最丰富的还当属赫赫有名的大英博物馆。无论你是谁,大英博物馆的大门总为你敞开,而你总能在这里找到你想看到的世界,并且可以骄傲地说:“我集邮!”

《大英博物馆大展苑》首日封

2003年10月7日,英国皇家邮政发行了一套《纪念大英博物馆成立250周年》纪念邮票,同日发行首日封一枚,首日封左侧配图及纪念邮戳采用的图案,源自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庭——伊丽莎白二世大展苑(以下简称“大展苑”)。

《纪念大英博物馆成立250周年》纪念邮票首日封,左下角为大展苑

大英博物馆大展苑明信片

1823年,罗伯特·斯默克爵士设计了大英博物馆的主体部分。当时的参观者每年至多不过10万人,到了20世纪末,参观者已超过600万人,博物馆变得拥挤不堪。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建设大展苑的想法雏形。由千禧委员会和文化遗产彩票基金会拨款,由公司、个人以及无名赞助者慷慨捐赠,博物馆方选中了诺曼·弗斯特及其合伙人设计方案,在博物馆阅览室周围的平地上建起了一个跨越整个庭院的公众区域,与其四周的斯默克展厅连为一体,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拥堵问题。2000年12月,举世瞩目的大展苑对外开放了。

在大展苑内,低于地面一层的是教育中心和圣斯伯里非洲展览馆,环绕阅览室的楼梯通向其北侧的一个3层建筑,底层是一圈儿纪念品商店、休息区和餐厅。在此基础上,昔日的北图书馆也得到扩建,并首次在博物馆内开辟出一条纵贯南北的路线。大展苑的网状穹顶采用玻璃和钢材制成,气势恢宏,令人想起比大英博物馆时代更为久远的“水晶宫”。厅内巨大的空间使得大展苑成为伦敦第一个户内都市广场。博物馆收藏品中几座引人注目的雕塑也在此陈列。

大展苑有如水晶宫般的穹顶结构

大展苑内部全景

对于没去过大英博物馆的人来说,想要了解大展苑的具体构造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随着航拍技术的出现,人们可以从任意角度俯瞰大英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白天静若处子,夜晚楚楚动人。

白天与黑夜,从空中俯瞰大展苑的景象


发布时间2019/11/22 09:31:07
浏览次数2
留言信息
发表人资料
1楼
管理员
分享
引用
留言
发新帖

《罗塞塔石碑》木质明信片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大英博物馆第一文物,高114cm,宽73cm,厚28cm,重762公斤。它的故事是个传奇,通过它,可以打开古埃及的文字之门。只要步入大英博物馆,谁都可以近距离目睹它的风采,想看多久都可以。对于这样一件世界顶级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我们不该错过它。

罗塞塔石碑静静地坐落在展柜中

长久以来,古埃及文明一直被全世界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先行者”。由于古埃及象形文字早已失传,埃及7000年的文明史一直无法破解。1799年,法国上尉皮耶?哈维耶?布夏赫在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上有3种文字,分别是:

14行“古埃及象形文字”(又称“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32行“埃及草书”(又称“世俗体”,是当时平民使用的文字);54行“古希腊文”(当时统治者的语言)。

由于古希腊文是比较容易破译的,人们从石碑文字的最后一段文字中看到了“托罗密”的名字,又在上面的埃及圣书体中的相同位置见到了古埃及文字带有一个“圈”,这个圈里边通常是“法老的名字”,这样推论下去,就可以知道圈里的那个名字就是公元前196年统治埃及的最高行政长官(法老)“托罗密五世”,这一发现让考古工作者知道了古埃及圣书体象形文字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表音文字。

1801年,英法在埃及的战争结束,两国在协约上有详细规定,在埃及出土的文物属于英国,法国可保有影印件。就这样,即将被运往法国的罗塞塔石碑被装上了开往英国的货轮,并于1802年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名义捐赠给大英博物馆,对全世界展出。

之后的200多年里,罗塞塔石碑上的内容已被破解,揭开了古埃及圣书体象形文字的神秘面纱。罗塞塔石碑是由托罗密王朝祭司们所制作,其内容主要是叙述托罗密五世自父亲托罗密四世处袭得的王位之正统性,还有托罗密五世所贡献的许多善行。

罗塞塔石碑木质明信片质地精良、惟妙惟肖,在英国任何一个邮局都可以完成实寄。像这样一件珍贵的纪念品,实寄不实寄已完全不重要,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远远超过它本身,能够收集到这样的明信片,对我来说已经足够了。

罗塞塔石碑明信片的正面和背面

《盎格鲁-萨克逊头盔》邮票

在大英博物馆里有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它是公元7世紀早期的盎格鲁-萨克逊民族的铁质头盔。这只头盔是在萨顿胡的一座长27米的沉船墓葬中被发现的,墓穴上覆盖了一座高高的土丘。头盔发掘出土时已经破碎,经过重新整修,头冠、面罩才恢复了原来的模样,尽管头盔上的镀层和装饰已部分脱落,当年的风采仍依稀可见。

这一时代的头盔全世界仅存4个,这个是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这样的头盔在瑞典东部也有发现,这意味着当年在这些地区有相似的文化。头盔如此稀少,表明当时只有地位显赫的人才配拥有它。所以,这只头盔的拥有者必定是统治阶层。

大英博物馆中陈列的盎格鲁-萨克逊头盔

盎格鲁-萨克逊头盔是《纪念大英博物馆成立250周年》系列邮票之一

《复活节岛巨石雕像》邮票

2003年,《纪念大英博物馆成立250周年》邮票一套共6枚,其中第6枚邮票就是复活节岛巨石雕像。围绕着这件文物,有很多神庙故事和人们无尽的猜想。

公元1722年的复活节,欧洲水手们到达了南太平洋中心的拉帕努伊岛(后被称为复活节岛)。1868年,英国皇家海军托帕兹号抵达复活节岛,岛上的首领将这尊最小的何瓦·何卡纳奈阿神像送给了船员,它被一队岛民送上船,载到英国,作为礼物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1869年,它来到了伦敦,出现在大英博物馆,成为最受关注和喜爱的一件文物。现在,只要走到大英博物馆第24号展厅,第一眼就会看到巨石雕像。

大英博物馆中的复活节岛巨石雕像

复活节岛巨石雕像是智利的一张极具特点的标签,智利邮政不止一次发行过相关邮票,其他南太平洋海岛国家也曾发行过相关邮票,以示喜爱与关注。

《纪念大英博物馆成立250周年》系列邮票中的复活节岛巨石雕像邮票

智利发行的复活节岛巨石雕像邮票

《命运三女神》邮票

1984年3月15日,希腊邮政发行《雅典卫城帕台农神庙大理石像》一套5枚,其中第3枚邮票所展示的雕塑名叫命运三女神,它是世界文化遗产——雅典卫城帕台农神庙东面立柱顶部山墙上的雕塑。

希腊邮政发行的《命运三女神》邮票

帕台农神庙在过去的2500年里历尽沧桑,它最开始是希腊神庙,后来被用作教堂和清真寺,战争来临时,这里用于屯兵和弹药库。多少次天灾都没有使它倾覆,但一枚炸弹引爆了这里的库存炸药,连锁发生的大爆炸让这座建筑杰作面目全非。

当威尼斯王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在雅典即将爆发战争时,雅典岌岌可危,经过雅典政府的允许,由英国的埃尔金爵士出资,将雅典卫城珍贵的雕塑残片运抵到了更安全的地方。这是几百年前的事情,那个时代还没有“世界遗产”的概念,但保护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始终是全人类的责任。

2009年6月20日,崭新的雅典卫城博物馆竣工。博物馆里除了从雅典卫城断壁残垣中抢救出来的建筑和雕塑碎片外,还有很多雪白崭新的“复制品”。 命运三女神雕塑的复制品洁白盈润,美轮美奂,一尘不染。观众可以近距离地观看这件文物的复制品,命运三女神雕塑的每道衣褶以及衣褶下丰腴的身体都一览无余,但这毕竟是复制品,那些珍贵的、穿越2500年时光的原件又在哪里呢?

命运三女神雕塑的复制品

命运三女神雕塑原件只有一件,它传承有序,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第18号展厅内。“命运三女神”分别是克洛托、拉克西斯和阿特罗波斯,她们是宙斯的女儿,掌控着包括泰坦十二天神和奥林匹亚十二主神等希腊诸神的命运,同时也支配着每个普通人的命运。

命运三女神分工协作,克洛托编织生命之线,是“命运的编织者”;拉克西斯决定命运之线的长度,是“命运的决策者”;阿特罗波斯负责剪断生命之线,是“命运的终结者”。

命运女神编织的生命之线对一切神灵都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命运不可违抗。命运女神背后跟随着复仇女神,复仇女神对那些胆敢违抗命运女神的神或人实施严厉的报复,就连她们的父亲宙斯都郁闷地对其他众神说:“命运女神对待我,就像我对待你们一样残酷。”



发布时间 2019/11/22 09:31:48
发表人资料
2楼
管理员
分享
引用
留言
发新帖

大英博物馆命运三女神雕塑原件

命运三女神雕塑原件相传是古希腊雕塑大师菲狄亚斯的作品,创作时间是公元前447~公元前438年。一般情况下,这些古希腊大神都会挺拔地站在地上,但这组雕塑是雕刻在殿檐下,空间有限,这些大神必须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有些身体躺倒后甚至违背解剖学原理,但只要看上去美,其它并不太重要。

大英博物馆第18号展厅里展示的是1816年大英博物馆从埃尔金爵士那里廉价购得的全部雅典卫城文物,它们不同于那些小件的瓶瓶罐罐,映入眼帘的是整座帕台农神庙的石刻艺术品,全部是原件。一次又一次战火使这些雕塑完美的身躯变得残破。今天,在大英博物馆明亮的厅堂内,它们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游客崇敬的目光。

《丢勒的犀牛》(邮票)

犀牛,生物演变过程中残存的远古生物,它生活在南亚次大陆高纬度的山坡上,世界自然遗产——尼泊尔奇特旺自然保护区内。在高寒地区,能够穿越大冰期的野生动物并不多,猛犸象和披毛犀都灭绝了,亚洲犀牛却成功地存活了下来。

亚洲犀牛在欧洲首次露面是在古罗马时期,罗马大竞技场“迎接过”欧亚非大陆上所有的大型凶猛动物。西西里岛的世界文化遗产——古罗马庄园(哈德良庄园)拥有3500平米的马赛克镶嵌画,上面就有犀牛登陆奇维塔维基亚港口的景象。自西罗马帝国衰落之后的1000年里,欧洲人就再没见过活着的亚洲犀牛。

1515年1月,葡属印度总督从阿尔布克尔克运来了一头活着的亚洲犀牛,历经120天到达了里斯本,这种奇特的动物瞬间轰动了西方世界。1516年初,这头亚洲犀牛被运送往梵蒂冈教庭,不幸的是,运送亚洲犀牛的船只在去罗马的路上遭遇暴风,船只沉没,那头亚洲犀牛被栓在了甲板上,没有逃脱厄运。之后,直到1579年,第二头亚洲犀牛才被运抵里斯本。

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具像描绘一个事物,最好的方法是绘画。当时,德国画家兼雕刻家阿尔布雷·丢勒并没有见到过活着的犀牛,只是根据一位不知名的绘画者的一幅失真的素描,丢勒创作了犀牛版画《丢勒的犀牛》。

“以讹传讹”的结果丝毫没有影响大师的作品,当年各类动物志和博物志图书都争先使用这幅《丢勒的犀牛》做插图,人们并不太在意作品形象真实与否,他们关心的是:这是大画家的作品。

基于这个奇特的认知过程,大英博物馆收购了这幅版画。2017年1月,《丢勒的犀牛》也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专题展览中亮相,应该说,中国的观众对这幅版画并不陌生。

1973年和1979年,马尔代夫邮政和保加利亚邮政先后为这幅版画印制了邮票。40年后,今天的人们对这幅版画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

马尔代夫邮政发行的《丢勒的犀牛》邮票


保加利亚邮政发行的《丢勒的犀牛》邮票

《哈利卡纳苏斯陵墓石刻》手绘封

在爱琴海之滨,有一座古老的城市名叫哈利卡纳苏斯,有一位叫墨索拉斯的帝王曾经统治过这里,他死后,在距离海边不远的山坡上,修建起了一座巨大的陵墓。这座陵墓是用巨石修建而成,宏伟庄严,廊柱间布满石雕,廊檐下尽是精美的浮雕。

几百年后,当古罗马人征服地中海周边所有地区后,他们骄傲地评选出了那个时代欧洲人见过的7座伟大建筑,有埃及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罗德岛的太阳神雕像、奥林匹亚宙斯神殿、艾菲斯古城和墨索拉斯陵墓,它们合起来就是“七大奇迹”。

“七大奇迹”中最惨的就是墨索拉斯陵墓,摧毁它的除了自然因素,更多的是人为破坏。由于修建海上城堡急需建筑材料,这座伟大的陵墓被整体拆毁,上面的雕像也没能摆脱浩劫,巨大的石像被摔得支离破碎,浮雕石刻也没能幸免于难。由于无法用于构建城堡,这些石雕被随意堆放在一起,相互碰撞让石雕上的人物肢体残破,它们被藤蔓吞没,无人问津。

100多年前,这批来自哈利卡纳苏斯墨索拉斯陵墓的石雕辗转被运抵英国伦敦,在经过仔细甄别和清理后,这些2000多年前的人类杰作亮相大英博物馆。

墨索拉斯陵墓上的石刻讲的是“希腊士兵与亚马逊女战士最后的战斗”。亚马逊是古希腊幅员内的一个奇特而神秘的部族,它是一个“纯女儿国”,部族内所降生的男婴全部被杀死,成年亚马逊女子都是在外面找男人,然后回到家中生孩子,所有女孩子长大成人后为了方便射箭都割掉自己的一只乳房,这样奇特的部族地球上找不出第二个。

由于争夺土地资源,希腊人与亚马逊人之间爆发了战争,这是一场并不令胜利者感到任何骄傲的战争,希腊人对亚马逊部落进行了种族灭绝,桀骜不驯的亚马逊女战士从此永远地消失了,只在那些穿越时空的艺术品上,才能见到她们英勇的风姿。

希腊士兵与亚马逊女战士最后的战斗浮雕石刻

这个“大英博物馆公函封”的手绘图画讲述的就是墨索拉斯陵墓上浮雕石刻的故事:两名希腊士兵正在合力攻击一名亚马逊女战士,她已经倒地,手中的武器也不知去向,两名希腊士兵身体向内倾斜,从上向下挥刀劈向倒地女子,时间永远定格在了手起刀落的那一瞬,也许她就是亚马逊部族的最后一人。

当我再次站在大英博物馆古希腊展厅中,会不会听到遥远的刀剑撞击和烈马嘶鸣之声,转世轮回的这一世,曾经战斗的双方,今天又在哪里呢……

我绘制的“希腊士兵与亚马逊女战士最后的战斗”手绘封

《亚述巴尼拔猎狮》手绘封

在欧亚非交汇处及周边地区,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时至公元前9世纪~前6世纪,统治那里的国家叫做“亚述”,它横亘在亚洲通往非洲和欧洲的边陲,宏大的城市和灿烂的文化,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尼尼微是闻名遐迩的史前古城,当年奢华雄伟的城池和皇宫如今已成为深埋地下的考古遗址。1853年,由霍姆祖德·拉萨姆考古队发掘的尼尼微北王宫全部的“雪花石膏浮雕”最终被运到大英博物馆,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这些精美浮雕属于“亚述巴尼拔二世”时期,时间段大约为公元前645年~前635年,整组浮雕都在描绘国王巴尼拔二世猎狮的景象,同时讴歌赞颂他的强大与勇敢。

亚述巴尼拔猎狮浮雕

整座浮雕所讲述的故事是:一个小人物打开笼子,狮子被放出,凶猛的狮子扑向人群,士兵们将狮子射伤,但弓箭的力量无法结束狮子的生命,最后,狮子奋力扑向巴尼拔二世国王,国王在近距离内拔出宝剑,刺穿了狮子的身体。画面中,整场猎狮活动以巴尼拔二世国王为中心,凶猛的雄狮被雕刻得生动逼真,但无论狮子中多少箭,士兵的长矛和刀剑终不能结束狮子的性命,能够完成这一切的只有国王。

这具有一种象征意义,当时的亚述历代帝王认为他们可以征服全世界,但当时,凶猛的野兽还时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只有国王具备铲除威胁、引领美好生活的能力。画面中,狮子是从笼子里放出来的,这不同于野外狩猎,因为在当年,野外狩猎不再是什么重要和必要的事,展示国王的英武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猎狮活动极具象征意义,人们在阅读巴尼拔二世国王的墓碑时,发现了这样的记载:巴尼拔二世一生共杀死了450头狮子。

这座浮雕的精美与生动是令人震撼的,而它想表达的主题也是非常明显的。今人会认为浮雕上的画面过于血腥残暴,这就是一面棱镜,折射出的是“时代与人类”的变迁:在人类尚不足够强大时,人类被野兽所威胁,屠杀野兽是壮举;而在人类足够强大时,人类便开始有意识地去保护这些濒危的物种,认为屠杀保护动物是一种犯罪。

根据这座浮雕,我用大英博物馆公函封制作了一枚手绘封,所贴的邮票是由英国邮局“制签机”制作出的邮资机标签,标签上有时间、地点、金额,还有女王头像和网格状防伪标识。由于标签尺寸较大,部分收信地址和邮政编码被写在了标签空白处。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英国有电子邮票,之前我曾向英国的集邮家打听过,他们告诉我,英国邮局里没有电子邮票。见到这种邮资标签纯属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将它盖在大英博物馆公函封上更具意义。信封正面的橘黄色条形码横贯邮资标签,它是“实寄”信件的标志。

发布时间 2019/11/22 09:31:54
共1页2条,到第
将该帖推荐给好友
确认
把我的留言抄送给
的站内信



经营许可证备案号:苏B2-20170460  |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7052759号-1  |  版权所有:南京金网艺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