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冠中 玉龙山
《玉龙山》与遮不住的心头色
文/丁亚雷
玉龙山位于云南丽江境内,以险、奇、美、秀著称于世。因其气势磅礴,秀丽挺拔,造型玲珑,皎洁如晶莹的玉石,在碧蓝天幕的映衬下,像一条银色的玉龙在作永恒的飞舞,故而得名。玉龙山不仅巍峨壮丽,因为海拔较高,所以虽然处在亚热带地区,却一年四季山顶积雪,显现出“终年雪与天齐”的绮丽景观。
这样奇丽的人间造化,自然不会逃得开吴冠中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早在吴冠中去国之前的上世纪40年代,他就已经对玉龙雪山心怀向往了。吴冠中的玉龙山情节最初是由他当年在杭州艺专的同窗、著名美术史家李霖灿(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勾起的。李霖灿1938年自杭州艺专毕业后,曾赴云南丽江纳西地区作民俗考察,其间给同学吴冠中寄发了一张绘有玉龙雪山速写的明信片,一下激发了吴冠中对这座西南圣山的向往。但造化弄人,李霖灿的这张明信片使吴冠中对玉龙山向往了数十年,却一直无缘得见。吴冠中第一次见到玉龙山,已经是在三四十年之后了。这期间,他曾负笈海外,也曾在归国后饱受疏离之苦,但他对艺术的执着、对人生的热情、对圣山的向往却丝毫没有衰减。
1978年,吴冠中终于见到了玉龙山。后来,他在回忆文字中曾多次细致而感慨的谈到当时的情景。“1978年,我终于到达了玉龙。离了版纳,我经大理、丽江,从危险的林场道上搭乘运木材的卡车直奔玉龙山。我由一位青年画家小杨(福泉)陪着,住到黑、白水地方的工人窝棚里,床板下的草和细竹一直伸到床外,吃的是馒头和辣酱,菜是没有的。都无妨,就是玉龙山一直藏在云雾里,不露面。你不露面,我不走。小雨、中雨、阴天、风夹微雨,我就在这阴沉沉的天气中作油画。大地湿了就像衣裳湿了,色彩更浓重,树木更苍翠,白练更白。就这样连续一个多星期,我天天冒雨写生,画面和调色板上积了水珠,便用嘴吹去。美丽的玉龙山下,湿漉漉的玉龙山下,都被捕入了我的油画中,我珍爱这些诞生于雨天的作品。我们的窝棚有一小窗,我就睡在窗口,随时观察窗外,一个夜晚,忽然月明天蓝,玉龙山露面了,通身洁白,仿佛苏珊出浴,我立即叫醒小杨,便冲出去就地展开笔墨写生,小杨搬出桌子,我说不用了。激动的心情恐类似作案犯的紧张。果然,只半个多小时,云层又卷走了一丝不挂的裸女,她再也没有露面。一面之缘,已属大幸……”。
这里的《玉龙山》是吴冠中多年后重画的一件作品了,用的是水墨材料,画面却仍然呈现油画的特质,这不能不说是吴冠中油画民族化改造的经典之作了。就像我们在吴冠中的文字中曾经描述的那样,巍峨的雪山被高大的雪杉遮住了大部分的颜容,隐隐约约、半遮半露,平添了一份神秘和雄奇。怎么会有人这么表现雪山呢?如此的角度,雪山的风头不是完全被树木抢去了?这里的雪山其实早已不在是眼中的风景,经过几十年的艺术探索和精神向往,自然的风景早已经幻化成了艺术家的心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