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来到摸鱼集藏! 登录
首页
>
交流论坛
>
艺术文化交流论坛
>
潘天寿 墨荷图-摸鱼集藏

潘天寿 墨荷图-摸鱼集藏

发表人资料
普通会员
分享
投诉
评分
留言
发新帖
潘天寿 墨荷图-摸鱼集藏

2

潘天寿 墨荷图


款识:去岁避暑西子湖中,访凌波仙子于湖北,湖西买小舟,当新雨之后,绿婆练敛可忆也。癸亥元月,阿寿。

钤印:天授庚申以后作(白)

题跋:此帧为余十三年前旧作,粗劣殊堪自叹。今暑以白社年会来苏,偶遇墨君先生出而索补上款,并谓初由老友伯吁转赠者。今伯吁已作古人,补题之余,相与慨然。丙子初秋,懒寿。钤印:阿寿(朱) 天授章(白)


《墨荷图》作于1923年,这一年潘天寿人生中的数次重大际遇相继出现初到上海,在上海民国女子工校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绘画和理论;结识黄宾虹、吴昌硕、王一亭等著名画家,并被吴昌硕特加器重和勉励尽管这是对艺术家意义不凡的一年,但这幅《墨荷图》确切地是作于“癸亥元月”,是在上述这些事发生之前。也许是在寒冬里某个宁静的早晨,艺术家却神游在上一个夏天避暑西湖的记忆里,“新雨之后”,“绿婆练敛可忆”,遂乘兴研墨展纸,被风雨侵袭过的荷塘一角跃然纸面。读《墨荷图》,其用墨之“省”、画面势能之“大”、意境之疏朗空旷,无不意指八大,然无一笔出自于八大。从画面中几笔恣肆的浓墨荷叶,可以观想潘天寿挥毫之疾速,寥寥间正是其创作生涯中一以贯之的“不雕”准则;画面下部几片残荷的用笔,转、挪、拖、按,有超越笔墨表现之意。据考证,少年时期,潘天寿曾在家乡县城见过老先生以手指蘸墨作画情景,令他着迷;潘在一些绘画实践中运用“墨指法”,运指运墨间别有的特致恰合艺术家凝重生辣的表现追求。由此图我们可以初探潘天寿日后绘画中于“无法中运法”之端倪。潘天寿成熟时期的线条尖锐、生挺具有人格化的张力;在《墨荷图》中我们可见,一根五尺有余的长线从画面右上拉向左下,流畅磅礴,画面无可增减。最后使画面具有和谐稳定性的是右侧顶天立地的长题,大小疏密,率意洒脱,方圆并用,一任自然;透露出其对吴昌硕之风的倾慕及其性格中与身俱来的刚健。


潘天寿重遇这幅《墨荷图》,已是十三年后。十三年间,他加入了杭州国立艺专,并任中国画主任教授,自此一直定居杭州,并辗转于上海与杭州两地教学;亦经常参加各种展览,观摩古今书画,结识先辈名家;远赴日本了解日本艺术教育情况;更在1932年与诸闻韵、吴茀之、张振铎、张书旂等组织“白社”国画研究会,主张以“扬州八怪”的革新精神从事中国画创作。1936年,潘天寿与《墨荷图》当年的藏家尤墨君相见并被索补上款时,正是那年夏天“白社”第四届画展在苏州公园图书馆举办。如此频繁的艺事活动,无论于其画艺还是眼界定大有提高。另外,尤墨君先生乃南社社员,潘天寿老师李叔同的挚友,且年长于其十二年次,算是师长辈。被师长索求补题,可谓是对自己的赏识与提携,故此他在画中左上角留下自谦之言:“此帧为余十三年前旧作,粗劣殊甚自叹”。我们也许不能仅仅将此视作为潘天寿的谦逊自嘲,在1936年他如此批评自己,已是温和了。在一首1929年的题画诗中他曾写道:“予不懂画,故敢乱画,说是画好,说不是画亦好,不妄自批评,被讥蜀犬。懒头陀如是说法”,可见潘天寿个性强悍,对自我要求极为严格,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不为前人成果所淹没和改造。约四十年代末,潘天寿的艺术走向成熟,至五十年代后期进入高峰期。对其早期作品的鉴赏研究,为大家理解其画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墨荷图》正好为我们开启了这样一条有益的途径。


发布时间2019/10/17 13:16:50
浏览次数1
留言信息
将该帖推荐给好友
确认
把我的留言抄送给
的站内信



经营许可证备案号:苏B2-20170460  |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7052759号-1  |  版权所有:南京金网艺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