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来到摸鱼集藏! 登录
首页
>
交流论坛
>
艺术文化交流论坛
>
唐代笔法之悟的本义与美学意蕴解析-摸鱼集藏

唐代笔法之悟的本义与美学意蕴解析-摸鱼集藏

发表人资料
普通会员
分享
投诉
评分
留言
发新帖
唐代笔法之悟的本义与美学意蕴解析-摸鱼集藏

绘画讲究写生、讲究取法自然万物,而现在书法的学习似乎都只是讲如何如何临帖。书法之笔法、结字的掌握与创造似乎都要从古人那里找资源营养与线索。书法难道不需参天地师造化吗?
岂知古人笔法与结字技法的创造形成是如易经系辞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而创造的。汉崔瑗《草书势》及南北朝以象征手法论书法之美,亦是以自然万物妆之,因品评鉴赏反过来影响指导书法,其实质是一种对自然万物的取法。而唐人从生活自然中悟笔法的风尚和成就正是他们参天地、师造化的结果,而且其中蕴含着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联系的审美观念和思想。
唐代书法空前繁荣,其对书法笔法的重视和研究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一方面表现为对笔法的神秘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对笔法的大胆参悟、探索、创新。
传钟繇《用笔法》记其向韦诞求笔法不得,而在韦卒后盗其墓而得笔法。又传王羲之《题笔阵图后》则记:“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这种将笔法神秘化的传授故事最终层累地演变成由蔡邕神授,其传女儿,再传钟繇,再传至卫夫人、王羲之、王献之、羊欣、王僧虔、萧子云、智永、虞世南、欧阳询、陆柬之、张彦远、张旭、李阳冰、颜真卿、邬彤、崔邈等。这种笔法传授人物链观念,是把笔法当做一种固定的秘笈来寻找、继承和延续。其实,面对浩繁的历史演变,笔法绝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活的,是一直在丰富演变的。从《九势》的“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到《笔阵图》的“高峰坠石”“千里阵云”“万岁枯藤”等都是笔法对生活与自然的参悟。而简单的笔法操作要领也蕴含着中国先天性民族文化之审美。如《九势》的“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分明是含蓄、内在思想的体现;而《笔阵图》“高峰坠石”“千里阵云” “万岁枯藤”等则是道家“道法自然”文化审美思想的结合。而唐代张旭、颜真卿、怀素等书家则通过观察自然生活事物而参悟笔法,创造出卓绝的书风,个中自然蕴含着符合中国文化审美甚至时代精神的审美意蕴。
张旭对笔法的参悟见之于诸多文献。《新唐书》张旭本传载其自云:“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公主与担夫争道描述的是一幅鲜明的高贵美女与强壮的担夫硬汉之迎面相撞争道的生动场景,其一男一女、一阴一阳、一精雅一粗疏、一柔一刚,如此鲜明的对比,不正是一种获得生动感人效果的如文学“对比”修辞手法吗?我们观察一下张旭的《肚痛帖》,其首行“肚痛”二字与第二行“不知”二字,及第四行“冷热”二字,不就是这种对比的实际笔法运用吗?“公主与担夫争道”的象征性笔法亦正是易经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乾坤、阴阳的文化思想于书法审美的表现。其“闻鼓吹,得笔法意”,则是张旭闻铿锵有力间断之鼓点与悠扬连绵笛声之谐乐。反映于书法的表现则就是厚重的墨点与连绵悠长的细线条之交互运用之表现。其中既有对比、交叉、错落等跌宕变化之美。其“观倡公孙舞剑器,得其神”,则是从公孙大娘舞剑器中,悟其连绵起伏、开合收放的动态变化之美。
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载张旭述笔法云:“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陆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净,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锋藏,画乃沉着’。”这段文字透露出张旭笔法得之于其老舅陆彦远传褚遂良“如印印泥”和其自悟的“如锥画沙”笔法。“如印印泥”笔法,彦远思而未悟,实际说的是挥笔运墨,不露笔锋痕迹,自然天成之美;“如锥画沙”则反映的是中锋劲健含蓄之美。
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记邬彤谈张旭另一悟笔法云:“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这里的“奇怪”当是作奇崛生动之意;而“孤蓬自振”,当之笔墨挥运自有动势之美;“惊沙坐飞”,当指笔墨挥运墨点如沙飞动,亦当有沉厚之气。沉着痛快、从容洒落正是中国文化动静相宜的辩证之美。一味动则飘,一味静则僵,动静相宜则美。
颜真卿在与怀素谈笔法时提出了自己从生活中观察的笔法之悟为“何如屋漏痕”。“屋漏痕”作为一种形象描述的是:下雨天,雨水从屋顶缝隙,沿墙面向下流动的情景。其水珠饱满,充满涨势,墙壁或有不平,曲折流动。颜真卿书法,中锋用笔,笔墨挥运之间正充满饱满之张力,呈现的是儒家之所谓“充实之为美”的含蓄、内在与饱满。
怀素谈其书法之悟云:“吾观夏云多奇峰,辙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怀素作草,观察自然与书法的联系自与颜真卿书写楷书追求磅礴大气不同。草书讲究起伏变化,其朝思暮想,观夏云多变幻,自然发生共鸣。草书运笔迅疾,笔墨盘旋游走,自能从飞鸟出林、惊蛇入草找到感觉。龙蛇是中国图腾文化,笔走龙蛇,因之成为草书用笔的典型特征。
翁方纲云:“世间无物非草书。”勤奋耕耘善悟之书家,总能从自然生活中找到灵感,创造出独具魅力与风格的书法精品佳作。艺术来源于生活,书法也不例外。除了临帖,在下大力气临摹经典、传承经典的基础上,要进行书法创新,书法家们务须走出书斋,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在与生活自然的交流对话中,以传统文化为滋养,定能获得奇异的灵感、丰富的激情,创造出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佳作!这也正是唐代笔法之悟的时代意义和唐代书法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奥秘所在,也是当代书法获得创造性进步所亟需借鉴之关枢所在!

微信图片_20190918152204

张旭《肚痛帖》


发布时间2019/09/18 15:22:29
浏览次数1
留言信息
将该帖推荐给好友
确认
把我的留言抄送给
的站内信



经营许可证备案号:苏B2-20170460  |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7052759号-1  |  版权所有:南京金网艺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