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的书法作品留存至今非常不易,尤其是一些名家大作,近来都拍卖出了很高的价格。
于是,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截止到目前为止,拍卖最高的十幅古人书法作品。
保利2017秋拍 成交价4140万元
曾纡,我估计很多书法爱好者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他的书法绝对可以媲美米芾,他也江西临川人,是曾巩的侄子。
此帖是曾纡写给他七哥曾纵的,其结字于法度中见奔腾之势,狂怪求理,有法又无法,对前人各有取法,又自成体势。
此书恭贺王毓青52岁喜得一子,皆因其在沙县任上,做了很多有益于人民的好事,因而修得了功德,不知不觉中,天作阴德记,特赐一佳儿。
内容虽为贺友人得子,但字里行间,多寄黍离之悲,遭际之苦,友人得子之乐反在其次了。估计其时正值明清易帜不久,国破家难,中心凄苦,难于强为欢笑也。
故其书,亦排奡纵横,任性发越,如山间奔泉,激荡回环,急泻而下;又如壮士悲歌,穿云裂石,声情并集。是他笔随心运,得意忘象的佳作。
文征明晚年佳作行草书法欣赏《西苑诗十首》是文征明五十六岁,在京任翰林院待诏时所作,均为七律,共十首,描述宫城西以太液池为中心的御苑景色。
此卷书写于甲寅六月十日,距成诗时隔三十年,是年已八十五岁。原件为藏经纸,乌丝栏,纵28.4、横447.4厘米。此卷行草书用笔苍劲流畅,书体端整秀逸,是文征明晚年佳作之一。
宋克《草书杜子美壮游诗》自明及清及今,迭经诸家收藏,可谓凿凿可考。在明早中期时,即入商辂之手,有长跋可证。明中期为汪道昆所得,首尾皆钤有其藏印。
清初,为周亮工藏,清干、嘉时入阮元之手,骑缝皆钤其“雷塘庵主”小印。近代归之袁励准,复归张葱玉,后张葱玉以此卷易得蒋谷孙以七千银元购买的元人李息斋《双竹卷》,此卷遂入蒋氏手。“文革”中此卷因抄家进上海博物馆,后发还而得以保存至今。
行书《洛神赋》是赵孟頫书风鲜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的作者是曹植,他以神话中关于宓妃的情节,通过联想,塑造了洛神这个美女形象,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文笔柔美清新。赵孟頫以同样柔美、圆润的笔墨作书,如合符契。
文中“之”字之多胜于《兰亭序》,也都在赵孟頫机智的调节中各见异趣。这使《洛神赋》处于空、实的变动之中,并不因字数多而拥挤淤塞。
清人周济说得好:“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精力弥满。”
徐铉篆书《项王亭赋》真迹于宋元时,至少经宇道、胡师文、张景修、朱熹、查籥、戴在等九位名贤为之题赞,并装褫成卷而传世。
此卷北宋晚期一直在江苏仪征张氏及丹阳、南京一带流传,南宋初入汪伯时、汪季路,元至正后渐深藏不露。
今见《宋诸名贤题徐常侍篆书之迹》手卷,于元至正——清中叶间,不幸佚失了徐铉篆书《项王亭赋》真迹。
在清代道光年间,手卷隐入佛门,经达受禅师重新装褫;同治年间,归利津李佐贤“石泉书屋”。民国初,此卷归直隶南皮张之洞后人张权、张厚穀,复归沪上孙伯渊所得,又经张珩、谭敬诸藏家之手后,遗匿于民间。
《局事帖》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的传世墨迹,为曾巩62岁那年写给同乡故人的一封信,共124字,曾被历史上多位名人收藏。
曾巩的书法艺术和其诗文一样,受到后世名家推崇。
曾巩是一个金石碑拓的收藏家,曾经收藏拓片有500张之多,能将古代拓片的书艺融会贯通。《局事帖》的字形修长、笔画劲挺,明显带有欧字以及钟绍京小楷的格局和笔意,这与曾巩对书法的要求相合。
作为中国历代帝王中绘画书法造诣最高者,宋徽宗的院体画及瘦金体书法向来享有盛名。此帖是他临唐怀素圣母帖的行草长卷,从中可见宋徽宗行草也有极高的功力。
据史料记载,长卷后附有自跋:朕观怀素之书,有飞动之势,若悬岩坠石,惊电遣统,珍重珍重。怀素草书。
王世贞评说:素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
马未都先生讲,王羲之的真迹肯定是没法传世的,因为时间太久了。先不说这字能不能传,就是这个纸也保留不下来,传世的都是摹本。
学界对它的摹刻年代有不同推断,综合起来有两种观点:明代王世懋和现代书画鉴定大家徐邦达认为是宋代摹本,疑为米芾所摹;明代文嘉、孙鑛、吴其贞,清代顾复、安歧则认为是唐临本。
虽然确切年代暂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绝不晚于宋代。因为著录极多、流传有序,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可知、民间流传最好的王羲之高古摹本之一。
保利2010春拍 成交价4.37亿元
《砥柱铭》是“宋四家”之一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手书作品,是他散落民间的最重要的书法瑰宝之一。
这幅手卷长达11米,画心长8米,内容是黄庭坚生前最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写的《砥柱铭》,全文有600多字。
卷上有宋代贾似道、明代项元汴直至清代民国藏家的大量题跋和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