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您好!欢迎来到摸鱼集藏! 登录
首页
>
交流论坛
>
艺术文化交流论坛
>
莫教书坛“伤仲永”-摸鱼集藏

莫教书坛“伤仲永”-摸鱼集藏

发表人资料
普通会员
分享
投诉
评分
留言
发新帖
莫教书坛“伤仲永”-摸鱼集藏

前段时间,观某电视台节目,一个被誉为书法“神童”的12岁少年,自豪地称自己融汇楷、行、草、篆、隶诸体,创造了一种“粗糙”的书体风格,并得意地讲述他的“大爱无疆”四字作品曾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拍卖会中拍出11万元……现场,少年频频赢得评委的肯定、主持人的点赞以及观众的热烈掌声。然而,观其现场展示的书法长卷与反书表演时,却让人大跌眼镜。而且,他竟把“粗糙”的“糙”(cāo)读成(zào),长卷的字亦写得粗糙不堪,的确符合其“粗糙”的风格。虽有一定的笔力与创新想象力,但也有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成熟”——满纸洋溢的“江湖气”。现场反书表演难度可想而知,但笔画歪歪扭扭、气力靡弱,与其所谓的自创书体的笔力与形态皆大相径庭,虽被观众追捧,但实有哗众取宠之意。

无独有偶,近来频见诸如上述“神童”的表演视频:或龙飞凤舞写狂草,一挥数十纸;或以金粉为墨,作榜书春联闯市场……这些小小少年也许确有超越常人的天赋及创新想象力,但如此这般却令笔者不由得想起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的文章《伤仲永》。文中的方仲永是“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可谓天赋不学而能,然其成年则“泯然众人矣”,令人叹惋!比照上述这些天才型“小书法家”们,他们的做派无不与“方仲永”相似——为了出名、参展、获利,家长或老师过早地让其结壳进入市场,过快地涉足狂草,过多地用彩墨作书,过分地摹仿“展览体”……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完全无益于孩子的将来。如若听之任之,而不夯实基础、科学系统地“温养”,势必会蜕化为一个又一个“方仲永”,着实令人感伤不已!

那么,怎样才能不重蹈“方仲永”的覆辙呢?我们不妨看看下面这些例子。据记载:书法史上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自幼随父学书。有一次王献之对自己的习作颇为满意,其父看后在其“大”字下加了一点,随后,献之便把习作拿给了母亲郄氏看。郄氏一张张看完说道:“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義之。”后来,献之又随父苦学,直至写完家院里的十八缸水,技艺大进。及至成年,他又有一次自感水平超过了父亲。唐孙过庭在《书谱》中是这样说的:“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可见,不做“方仲永”,首先在于教导“神童”建立谦虚好学的品质,“满招损、谦受益”,此其一也。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少年时拜武岩法师学书,每次必须按法师要求携五元钱买法师一张宣纸学字。这张纸可谓“天价”,抵得过当时一个职员一个月的薪水。中石先生因此不敢轻易下笔,笔笔反复琢磨,字字钻研揣摩,这样便练就了其下笔的准确、手的表现力、脑的思维力一并大进。后来中石先生才得知,每次买纸后,其实法师都会派人将五元钱退还给他的家人,此法意在开发用心钻研、手眼脑并用的能力,“一生受用无穷”(欧阳中石语),此其二也。其三,必须持之以恒地走书法成才之路。笔者家君退休前是济南市博文小学唯一的书法高级老师,一直从事书法教学,可谓硕果累累,曾与时任校长到天津全国书法教育研究会申请成立“书法特色学校”并得以批准挂牌。之后,培养出了泉城有名的书法“六朵金花”与“墨蕾九少年”,由著名书法家魏启后题写展标的“济铁少年六人书展”“庆香港回归少儿九人书展”也曾被媒体广泛报道。迄今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孩子有的考取了书法博士,有的担任大学书法老师……有的虽然未走上书法专业之路,但书法艺术的训练与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其未来的职业的发展也并非全无用处。

上述三个方面可以说是缺一不可,践行不易。不仅能避免天才的浪费、目标的迷失、智慧的枯萎,更能阻止“泯然众人矣”的“方仲永”式的悲剧上演。为了“书法神童”的茁壮成长,恳请社会有关人士三思,教书坛从此莫再“伤仲永”!

发布时间2019/08/09 11:12:27
浏览次数1
留言信息
将该帖推荐给好友
确认
把我的留言抄送给
的站内信



经营许可证备案号:苏B2-20170460  |  工信部备案:苏ICP备17052759号-1  |  版权所有:南京金网艺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