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又到了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的日子,不知天上神仙如何度过,凡人情侣们倒是一如既往行程满满:看电影、逛街、烛光晚餐,这是现代情侣的大众选择;赏月、做女红、“丢巧针”,这是古代民众的休闲娱乐。而若是身怀几技之长的文人墨客,又会如何把恩爱秀出文艺范儿呢?七夕节当然与爱情故事最配,一起来看看书画史上的“夫妻那些事儿”吧。

赵孟頫(左)、管道昇(右)
著名书法家赵孟頫的妻子管道昇同样也是一位留名史书的才女,“才女”与“大龄剩女”两个似乎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标签,同样也贴在了这位管家小姐身上,在古人十六岁就可以嫁娶的年纪,年近三十的她依然待字闺中,然而这一等,便等来了“良人”赵孟頫。(原来好饭真的不怕晚!妈妈说过的宁缺毋滥是真理呀!)这对诗、书、画三绝的夫妻留下了许多佳话趣闻。尤其是夫妻俩一幅《秋深帖》的代笔问题,简直是把恩爱秀到了千年以后。为什么这么说呢?

《秋深帖》虽是一封管道昇写给家人的书信,妙就妙在结尾处的“昇”字有所涂改。有人便认为这是赵孟頫替夫人写的家书,甚至还活灵活现还原了场景:“夫人繁忙,赵孟頫有闲,便代夫人给家人写信。前面脑子里还记得是替夫人代笔,写到后面却忘记了,一愣神儿,把落款写成了‘子昂’,于是改成‘道昇’。”
传言中,就连小两口因为“纳妾风波”出现情感危机时,管道昇写给丈夫的一首《我侬词》也是深情万分:“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瞻仰一下赵大书法家的花式夸人技巧:“夫人天姿开朗,德言容功,靡一不备,翰墨辞章,不学而能。”书画史上诸如此类的夫妻合鸣之音并不在少数,看过古人,再来看看近代。

张伯驹(左)、潘素(右)
一位是京城九亿少女的梦,一位是江南第一女神。本着八卦是人类天性的真理,这对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都被传出了多种不同版本,有人说,张伯驹身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对当时有“潘妃”之誉的潘素一见钟情,还有人说,潘素当时已是名花有主,张伯驹便“英雄救美”,种种剧情之精彩,小说都不敢这么写。然而无论吃瓜群众如何纷纷扰扰,两位艺术家依旧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平日里一个画画,另一个就为之题字,再或者你画根竹、我添枝梅,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情深意浓处,于宣纸方寸之地间可窥得一斑。

中国画《梅竹双清》中,张伯驹题识:“潘素写竹张伯驹写梅。”
《壬子作岁朝图》 张伯驹、潘素
中国画《壬子作岁朝图》中张伯驹题识:“劲竹寒松各有神,红梅数点见天真。凭将京兆画自笔,写出人间浩荡春。壬子小寒节,与潘素合写岁朝图,为绍箕世讲雅鉴。中州丛碧。”
《梅兰竹菊》四条屏,依旧是潘素作四君子图,张伯驹题字,夫妻二人再共同落款。不知道收到画作的友人朋友们是不是也如同我们今日一样,不小心就收获满满“狗粮暴击”。
此外,像人们耳熟能详的赵明诚与李清照、黄道周与蔡玉卿、蔡哲夫与谈月色、郭沫若与于立群......在此不一一列举。七夕已至,祝愿看到这里的情侣们终成眷属,单身小伙伴幸福快点到来!